冬至
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冬至是一年里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白天慢慢变长。此时开始也是阳气初生之时,护好阳气,人体阳气充足,才能祛病延年。
“冬至大如年”之说出自清代顾禄的《清嘉录》,但冬至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那时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代的时候冬至就是新年,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汉代,《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从此我们所说的“冬至节”正式形成。
贵州人的冬至,怎么能没有羊肉?
在气候潮湿的贵州,冬至是一定要吃羊肉的。冬至吃一口羊肉,一年都不会冷,想想这应该算贵州人的传统了!
羊肉味甘性温,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小火慢熬至色白的羊汤,闻起来香气扑鼻,喝起来也是鲜香浓郁,回味无穷。
在贵州,羊肉有七十二变!生爆、*焖、酸汤、香辣、酱爆......口味多多,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偏好!
如果冬至吃不到羊肉火锅,那来碗羊肉粉也是不错的选择!一碗滚烫的羊肉汤、火辣辣的油辣椒,加上细腻的肉片,再配以白玉般的米线,直叫吃粉人大汗淋漓、意犹未尽!
贵州出名的羊肉粉有水城羊肉粉、遵义虾子羊肉粉、金沙羊肉粉、黔西羊肉粉、兴义羊肉粉等,都是一等一的冬季美味~
贵州人的冬至,怎么能没有牛肉?
冬至,牛肉也是贵州人的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贵州的小*牛肉质鲜美,营养价值极高。
吴丹/摄
贵州本地的牛肉紧实,富有嚼劲,牛皮弹力十足,牛肉的鲜香配着那股弹劲,在嘴巴里咀嚼的时候直接感觉幸福感爆棚!
吴丹/摄
牛瘪,又被称为“百草汤”,食牛瘪古已有之。在贵州的从江、黎平、榕江最为流行。
牛瘪促进肠胃蠕动、提高免疫力、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深受侗族和苗族人民喜爱,被黔东南少数民族视为待客上品。在冬至的这一天吃上一顿牛瘪火锅。可以让身体出出汗、排排毒。
贵州人的冬至,怎么能没有鸡肉?
贵州的冬天,一定离不开辣子鸡火锅。冬至来了,感觉冷得不得了了?去吃一顿,马上暖和有力量!
周羽舒/摄
在一堆红通通的辣椒里面,夹杂著香脆鲜辣的鸡丁、外酥里嫩的鸡肉,这就是稳坐传统黔菜中的头把交椅——辣子鸡。
周羽舒/摄
人类食用鸡肉的历史,据说已经有多年了。煎炒烹炸、熘烩爆炖,蒸汆涮煨、扒煮烧烤,怎么做鸡,贵州人可是颇有心得~~~比如,鱿鱼炖土鸡,可以说是很适合冬至的一道养生火锅。
图源
健哥_H虽然贵州人民无辣不欢,但清淡路线偶尔也还是要走一走,鱿鱼和鸡汤的搭配的鲜美营养,非常适合当补品哦!
图源
NSAN贵州人的冬至,怎么能没有鱼肉?
提到贵州味道,就不得不提一个字,那就是——酸,酸占了贵州菜王座的另外半壁江山!而黔东南苗族的招牌名菜——酸汤鱼,也是不少喜酸的小可爱冬至的选择。
图源花花肠子
酸汤鱼来自这道苗族传承千年的民间美食,被很多外地人放在了贵阳必吃榜榜首。入口酸味鲜美,辣劲十足,令人胃口大开。
吴丹/摄
除了平时经常吃的酸汤鱼,这道断桥青椒鱼也要推荐给你们。一口美味鲜辣的青椒锅底,简直暖心又暖胃~
图源花花肠子
白嫩嫩的鱼肉浮出金色的汤面,还带着闪亮亮的油花,隔着屏幕都能感到那满满的肉欲暴击!!鱼类高蛋白,低脂肪,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冬至,就是要吃有营养的呀!
图源花花肠子
冬至还可以吃什么?
1
一只鸡—御寒补身
鸡肉性微温,偏向于性平,身体比较健康,既不体虚又没有燥火的人,冬季可以多吃鸡肉。南方虽然入冬,但气温较北方要温暖得多,鸡、鸭、鱼类就很适合清补。
鸡汤的营养非常丰富,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物质,可以提高生理机能、强筋健骨,预防寒凉。
注意:一定要汤肉一起吃。
2
一口羊肉—补气滋阴
南方冬季适合鸡、鸭、鱼类清补,而北方冬季则更为寒凉,食补上可以多吃一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羊肉就是不错的选择,补气滋阴,可以去湿气、避寒冷、暖心胃。白萝卜与羊肉搭配食用,不仅在味道上相得益彰,营养方面也可以取长补短。
3
一碗萝卜汤—化痰消食
“冬吃萝卜夏吃姜”,白萝卜有消积化痰补气顺气的作用,冬天容易受寒感冒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可以在家里炖点白萝卜汤辅助治疗。
注意:萝卜性偏寒凉而利肠,脾虚泄泻的人最好少吃。
4
一笼山药—健脾胃
先调脾胃后进补,脾胃好,才能吸收营养。中医认为,山药性甘平、无毒,有补脾益肾、养肺、止泻之功效,补而不滞,不热不燥,男女老幼都适宜,有病无病都适用。
5
一碗栗子粥—补肾
冬季主闭藏,正是补肾的季节。中医上讲,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民间俗话说:“腰酸腿软缺肾气,栗子稀饭赛补剂。”进入冬季以后,饮食中的肉类增多,经常喝栗子粥调理,不仅补肾,而且滋养脾胃,缓解肉食带来的负担。
冬至,它预兆着年关将近。
不管是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
每种美食的背后,
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期盼,
叫做团圆。
内容来源:CCTV生活圈多彩黔行及网络
综合整理: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