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迷信补药者不乏其人。在他的家里总是有各种各类的补药。什么人参糖浆、鹿茸精等等不一而足。可是往往事与愿违,越是补来补去,越是体质虚弱。不仅浪费药品,还耽误了整治机会。其原因,多是对补药认识不足,缺乏辩证观点,滥用滥补造成的。
缺者予之是为补。打个比方,衣服破的不得不缀块补丁,这就是补。养生保健也是这个道理,其实人们在日常营养卫生条件下,应该是健康的,大多数根本不需要补。只是当你体内缺乏某种成分,才用得着拿这些成分来补。比如海带,含碘治甲状腺肿;米糠含维生素b1,治脚气;动物肝脏含维生素a,治疗夜盲症;蛋壳粉含钙,治佝偻病。但并非只有药物才能补。《内经》中讲: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大概意思是指,病邪已经去了一大半,则可以谷果等补养区。此外,人体对任何东西的需求量都有一定限度。缺乏则得病,多了也不行。例如鱼肝油虽然能治夜盲症,但摄入多了也会中毒。如果不缺,而用补药就是无地放失。就好像新衣服上,缀一块补丁,这就失去了补的意义。
在我国早期的药典《本草纲目》中,补养药剂名下就有近百种之多。其中较为名贵,又为大家熟知的要算人参,鹿茸,阿胶了。很多人对于人参之类的迷信,最早属于他的传闻。人参坚如玉,白如雪,有需角似人形。虽生长近百年的人参也只有几钱重。更不要说七两参,八两宝之类的大货,更是罕见的了。于是童话中总是把它变成穿红肚兜的顽童。人参长之不易,挖之艰辛,故事之离奇。。。凡此种种都不免使人联想到长寿延年,或者返老还童了。
但是它的补养作用并非如传说那样神奇,而且也有一定的适应病症。古籍《医学源流论》就明确记载: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看来古人早已认识到滥补的危害了。
中医一般把补药分为四种:一是温补药,有一阳之功效。用于治疗阳气衰弱及虚寒不足之症。如气虚无力,失眠健忘,头晕目眩。正中心剂,腰疼肢冷或虚弱泄泻等证。
二是滋阴药,有养阴生津之效。用以治疗真阴亏损,潮汗盗汗,腰酸腿软,头晕目眩,嗓燥口干等证。
三是补养药,有补阳益气,扶正胜邪之效。用于治阳虚气弱,体力衰微,神疲嗜卧,劳倦伤脾,食欲不振和阴疽寒疮,久不收口等证。
四是补血药,有补血功效。用以治疗血虚萎*,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和吐血、便雪、失血等症。由此可见,所谓的补养药是个有不同的药性的。例如:人参的主要作用是补气生津,用错了就会胃部胀闷不适;鹿茸的主要作用是温补肾阳,强筋健骨。补错了就会造成流鼻血、烦躁等不良后果。
提起西医的补药,首先会想到葡萄糖和维生素。葡萄糖是淀粉分解产物,不经消化过程,可直接吸收。它的主要作用是,供给热量。一颗葡萄糖氧化后可产生四卡的热量。一支50%的葡萄糖针剂,产生热量40卡,而成人每天所需的热量多达多卡,所以单单从葡萄糖制剂中摄取热量是不够的。葡萄糖的主要作用于不能正常进食的危重患者,作为支持疗法。
在正常情况下,只要合理搭配饮食而无偏食习惯,食物中的维生素足够需要,无需另外补充。即使补充也大多存留不住,有时补充太多还会形成维生素过多症或中毒。例如,长期服用大量鱼肝油会引起中毒;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c会加重肾负担,尿中能形成草酸盐结石,突然停药有可能比正常人更易出现坏血病。此外,维生素在体内总是保持一定的平衡状态。如果单独一种维生素补充过多,也会打乱这种平衡。
还有些年轻人,由于性功能障碍和其他一些隐私病患不好意思找医生诊治,而悄悄服用一些激素,以求补正,这更是后患无穷。激素(也就是荷尔蒙)一词,是从希腊刺激一词而来。它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由体内的内分泌系统制造,不经导管儿直接分泌进入血液和淋巴的,具有很强生物活性的物质。它能调节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技能。激素的作用比较持久,广泛,并有一定程度的精确性。但是个激素之间有着复杂的多方面的联系,他们彼此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从而使体内激素水平总保持在动态的平衡状态。
所以一旦某种激素过多或不足,不仅产生该激素功能范围内的疾病,而且还会牵扯到其他的激素和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一系列复杂疾病。所以一些男青年由于性神经衰弱而盲目用激素来补,其实是十分有害的。比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考地松)对人体水、盐、糖、蛋白及脂肪类代谢有密切关系。但大量长期使用,使人肥胖,水肿,血压增高,毛发增多,性腺萎缩,面如满月,肩如水牛,外形完全走了样。由此看来,激素和补药更是风牛马不相及。用激素治病,必须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以上,是关于中医和西医,所谓补药的一些基本常识。所以我们一直提倡:养生,一定要在科学健康的心态下进行。只要我们平时能够劳逸结合,心胸豁达,精神愉快,生活规律,饮食合理,我们的身体状态就一定会很健康,完全没必要用一些药物来达到补充的目的。一些号称对多种疾病有作用的复合营养成品,在理论上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人体患了疾病,要科学用药;没有疾病,要科学养生。从科学角度讲:药物是有针对性的,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东西,是能包治百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