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认为良好的生活方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是人类尽享天年的必要条件,而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早衰和疾病的重要原因。大致的意思是讲,人要法于自然,遵循天地阴阳及自然变化规律,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注意精神调养,劳逸结合,自然能够长命百岁。
《*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这里强调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古人在这儿打了一个比方——人体的阳气就像是大自然天空中的太阳,大家都懂太阳照耀大地万物生长的道理,那么阳气之于人体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失其所”,如果天空中没有了太阳,人体没有了阳气,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折寿而不彰”,人的寿命就会受损,生命就会早早流逝,所以天的运转,大自然的运转就需要“日光明”,需要太阳为万物带来热量,带来能量,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就要依靠自身的阳气来提供保障。因此,养生,首当养“阳气”。
中华文化群经之首《周易》提出了一个千古命题叫作“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运动,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原规律,生命活动概莫能外。所以,中医学、养生学都以阴阳为核心。《周易》认为,阴阳相互作用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根本,八卦和太极图都表明,阴阳运动维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正常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精气神失调而产生衰老。
中医的阴阳学说还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同时能保持机体与其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就能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学主张“治未病”和“以预防为主”的观点,旨在培养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道理。
阳气者,平旦则生,日中则隆,日西则虚。早晨人体阳气渐渐发长,到中午到达一天中的顶峰,日暮则衰微,在人类社会还没有进入电气时代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秉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良好生活方式,暮而拒收,无扰筋骨,而起居保阳正是指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日出是我们消耗阳气的时候,日落就应该休养阳气,顺应阳气变化消长,合理作息,就是保护阳气。
《*帝内经》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是饮食的基本原则。意思是说,饮食要有节制,不要过饥过饱,要有规律,吃饭要定时,营养要全面均衡,不要挑食偏食。
顺应季节四季气候各异,春多风,夏多暑热,秋多燥,冬多寒。《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肝”,所以四季养生要遵从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原则。肝喜调达恶抑郁,养肝当顺其条达之性,常令心情舒畅;心属火藏神,夏易亢,养心当静,静养神以潜心火;脾喜燥恶湿,长夏多湿易碍脾,养脾当重祛湿邪;肺为娇脏,喜柔润,秋燥易伤肺,养肺当以滋润;肾为水火之脏,中藏元阴元阳,为人生命之根,冬寒易伤肾中阴阳,冬养肾当温补。
天有四时五行,天就是指整个宇宙,四时就是春夏秋冬,也称四季。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行!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4时的推移,又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变化,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
对应人体内有五脏,人有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五脏化生五脏之气而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所以过喜过怒都可以伤到气!
寒暑载侵也会损伤人体。大怒会上阴气,大喜会伤阳气!如果逆气上冲,血脉阻塞也会发生形体突变,此对喜怒不加以节制,对寒暑不善于调摄,就会伤及生命。
阴气太盛,一定会转化为阳,阳气过剩一定会变为阴,这是阴阳转化的规律所导致的,所以冬天感受寒气过多,到了春天就会发生热性病。春天感受的风气过多,到了夏天就容易发生泄泻,夏天受到暑气太多,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收到的湿气太多,冬天就会发生咳嗽。
它会在尊重原著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实际的例子来教你如何去分析问题,所以大家能够放心翻看
关键是这还是养生宝典,大家平时在家闲暇时间,读一读就能学到很多养生知识,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