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钱江晚报」
□张一芳
一本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中国渔具图集》,有玉环苔山岛“弹涂竹管”的渔具图示和渔法介绍。竹管的“管”在我们这里读作“geng”的音,如“袞”,而非“棍”。
在我们家乡的海边,有一种能在泥涂上爬行跳跃的鱼,鲁迅称之为泥涂上跳动的鱼,他在《故乡》中记了一段闰土的话:“我们沙地里,潮流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其实它就叫弹涂鱼,学名写作Periophthalmusmodestus,属于鲈形目弹涂鱼科大弹涂鱼属。有人把它写成“弹鱯”“弹鰗”或“鮐鮒”,永嘉、乐清、瑞安一带温州方言称其为“阑胡”“栏胡”“弹鰗”,坎门闽南话叫“花鮡”。这些其实都是方言拟音、赋形的借用字,我们这里要把“涂”读作“hu”的音。而更广泛、通俗的称呼是“跳跳鱼”。
古代文献早就有弹涂鱼的记述。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称:“弹涂如小鳅,头有斑如星,潮退跳入涂中。”明代冯时可《雨航杂录》称:“阑胡如小鳅而短,大者如人指,长三五寸,头有班点如星。潮退,数千百跳踯涂坭中,土人施小钩取之。一名弹涂。”有一首写弹涂的诗:“辱在泥涂自古今,再三弹处乐幽沉;想因生爱泠泠曲,流水声中学鼓琴。”也是写得很形象的。
“弹涂”之称在温、台地区,较多见于志述。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七》:“栏胡,形如小鳅,头有斑点如星,潮退跳涂中,一名弹涂,以跳踯涂上,故名。”嘉靖《太平县志》:“跳鱼,生海边泥涂中,其大如指,色黑味丰,曰弹涂。”清雍正《特开玉环志》:“弹涂,常在泥涂中跳跃,故又名跳鱼,味甚鲜美。”道光《乐清县志》:“跳鱼,生海涂,色黑。土人呼曰弹涂。”说的都是一回事。而福建人则称其为“土猴”。明代宁波人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引《海物異名记》:“登物捷若猴然,故名猴泥。”
弹涂很是古灵精怪。一双凸生在头顶的眼睛蓝绿蓝绿的,有眼睑,能闭合,且各有分工。一只眼滑稽地转动着,专门搜寻食物;另一只眼则警惕地注视着可能出现的敌害。
弹涂还是唯一能在陆上活动的鱼类,有鳃,还可凭借皮肤和口腔粘膜辅助呼吸,被捉后不吃不喝可活一周到半月,有人便猜想它是不是还有肺的器官。初夏闷热,弹涂会在涂滩岩石上威赫赫地排成一列,纳凉吸气,像是士兵列阵,鼓噪嘶鸣。
我在茅埏岛的海滩看到它们甚至跃到红树林的枝杈上捕食昆虫,过一阵又会回到水里滚滚泥浆。弹涂鱼就这样形象诠释了动物从海洋到两栖过程的那节华彩乐段。从这个特征上说,人们又往往会把体型细小体貌相近的“赤鲶”“白颊”“龅牙”“弹涂狗”错拉入列,以为是弹涂鱼的幼小期。我们形容黑不溜秋的样子,甚至把灰头土脑的人说成“像弹涂的样”,说的就是这种山寨版的类似货。
弹涂鱼还有它常时不露的漂亮特征。它的第一背鳍颇高,五根鳍棘扯开了布满金蓝斑点的弧形鳍翅,第二段背鳍几乎和尾鳍相接;而它的胸鳍、尾鳍均为尖圆形。雄性弹涂鱼用这样的装束跳跃摇摆,不时腾跃侧翻。不过,这样的形象和动作,类似于孔雀开屏,只在性腺成熟“多巴胺”富足想要勾引异性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弹涂鱼是穴居的鱼类,每一只成年弹涂鱼都有属于自己的窠穴。在繁殖季节,雄性弹涂鱼要担当起增筑“新房”的工作。它们用嘴巴挖掘泥沙,随即将泥团运出,劳作数日,深藏于滩涂的y型“新房”终于完工。雄弹涂鱼在滩涂上跳跃、舞蹈,吸引雌性的眼球。某位相亲者有意思了,会唰唰唰跳跃过来,睁大眼睛近距离对视一番,然后尾随入洞。雌鱼产卵后就开溜了,把后事甩给雄方。雄鱼必须保护那些鱼卵,包括从洞外吞含空气为幼鱼供氧。不久,新孵化的小弹涂鱼又会长大,成为海滨滩涂上活跃的新一代。
弹涂鱼是暖水、广温、广盐的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波利尼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和美洲沿岸的潮间带区域,我国主要分布在江、浙、闽、粤、台的沿海。每天退潮后,能在广阔的滩涂心无旁鹜地弹跳戏耍的,弹涂鱼算是一大主儿,自然也是傍海人家的捕获对象了。
图据CFP。
弹涂鱼的渔法有多种,大多是根据它的习性对应施行。
一是竹管诱捕法。捕鱼者趁落潮时,用泥艇载上几十个尺把来长的竹管滑到弹涂鱼栖息的滩涂,随手把竹管插在泥中,使竹管口略低于泥涂面,在管口做成光滑的润沿。放置完毕,便脚踩涂艇滑行到起始的地方,用带梢竹竿甩打涂面。爬到泥滩上觅食的弹涂鱼受了惊吓,慌不择路,见洞就钻。钻入竹管中的弹涂原以为安稳躲过一劫了,捕鱼者只用一条尺把长的木钩或铁钩,将竹管钩起来,把弹涂鱼倒入鱼篓中。这样接连不断地取放,收获自当不会少。我在前不久淘到一本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中国渔具图集》,里面就有玉环苔山岛“弹涂竹管”的渔具图示和渔法介绍。竹管的“管”在我们这里读作“geng”的音,如“袞”,而非“棍”。
那一年的苔山还是苔山岛,文友谢良福家就在这个岛上。我们一行去看他时还得从泗头乘船过去。这时正是落潮,屋前一片滩涂远远地伸到大海里去,一望之地的沮洳怕有一二里的样子,涂泥黑而细亮,很是肥沃,脚踏上去,会陷到小腿。助步滑行的涂艇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这是一种狭长的木制脚船,长约五七尺不等,宽约尺余,前头翘如雪橇,驾者双手把着扶把,一脚踏稳在涂艇里,一脚踩着泥涂,向后一蹬,涂艇就飞快地滑行出去。这片沮洳之地正是弹涂、沙蒜、泥螆和沙蟹、蝤蛑的生长乐园,所产丰饶,生物链完备,《渔具图集》选取这里为“弹涂竹管”的渔法案例,是适得其所。
二是钓法,即旱钓。钓弹涂鱼的人手持长约5米的细软竹竿远远站定,竿尾系条同样长的尼纶线,尼纶线的另一头绑一个一柱四分形同船锚的弯钩,嗖的一声将缀着铅块的弯钩飙出到5—6米远的前方,凭竹竿的弹性和抛线回力,把弹涂鱼连拉带扯地钩到面前,而后伸手迅速捉住,这和钓沙蟹的方法是一样的,讲究的是稳、准、狠,考验的是眼力和手法的熟练自如。以前乐清湾两岸滩涂和涂地,如玉环的苔山、外塘,乐清的蒲歧、翁垟等地,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劳作表演。钓弹涂鱼的人还会连同钓竿鱼桶直接赶到街市去“赶鲜”,或卖“晏介潮”。记得一次从后台口过漩门湾到栈头,在滩头的船上等潮水,看人家钓弹涂,真真切切地看了小半天。其他还有用短柄阔口锄挖洞捕捉、箕状罾网围逼罩捕、手捉等方法。
弹涂鱼肉质鲜美细嫩,营养丰富,吃法也不少。用*酒炖弹涂,滋身强体最好不过。海边的孩子若患盗汗或夜尿,渔民多半会用*酒炖弹涂来调理。乡间有句俗话,称“一条弹涂救一条命”,可能是对它功用的一点点放大,但弹涂鱼是理想的药膳却是不假的。常食弹涂鱼可辅助治疗传染性肝炎、痔疮、癣等症,食疗治耳炎、耳背、耳鸣等疾病。对湿热、水肿、泄泻也有一定疗效。弹涂鱼少含脂肪和胆固醇,有保护血管的作用,对老年人尤为适宜。同样,冬令时的弹涂鱼最肥壮,就有了“冬天弹涂赛河鳗”的说法。
弹涂鱼被烹成各种美味佳肴,在浙江、福建、台湾都被视为寿菜之极。据说当年金兵南犯,赵构皇帝南逃到浙、闽交界的一个海岛,来到一个渔民家想讨口饭吃,主人用刚捕来的弹涂鱼煮豆腐伺候。入锅后水温渐高,受热的弹涂鱼尽往冷豆腐里钻,赵构吃后觉得很开心。问:“这个叫什么东西?”主人看着白嫩的豆腐和乌黑的弹涂鱼,随口说是“霸王别姬”,赵构一听,愣怔一下,说:“no,no,还是叫‘乌龙钻白玉’吧!”各地酒楼还有另一种做法,则不用豆腐,是把弹涂鱼放蒸笼内,倒入拌着葱油、盐等调料的蛋浆,加热时,鱼头都冒出在凝固的蛋浆上,成为一道好看的盘中风景。或者干脆就裹以粉浆,下油锅炸透,装盘,撒上椒盐,也是别一番风味。
我却以为,最好吃又能久放的,要算温州和台州乡间制作的弹涂鱼干。弹涂鱼干色黑,制作时,将鲜弹涂鱼串在小竹棒上,放在稻草火上烤,乡间词汇称为“燂”,直燂至发黑,滋滋地冒油,取下放在木板上,上面再放一片木板,用砖一压,逼出水分,晒干收拾好就是。其色黑亮,如火篾灯烬一般,其香味却非同一般,烧点心放几根进去,则汤汁鲜美,那个清香也为别种鱼干所不比。
乡间制作的弹涂干,早年各地的鱼鲜店铺都有的卖。细心的店主用心精致,把弹涂干装进广口玻璃瓶,摆上柜台,尊如荔枝桂圆。最常见的则是成捆装在竹篓,任人选买。我看到楚门西门菜场的鱼鲜店,弹涂干篓边插着“柴爿字”标价的竹签,很有点茶马古道的韵味。
弹涂干还具备了民俗礼仪的蕴涵。早先时乡间妇女大多居家做产,娘家人送月子礼,弹涂鱼干是必须有的,许是因为经过熏燂的弹涂,去除了腥臊,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和养身。弹涂鱼干加姜油鸡蛋加金针菜煮索面,绝对好吃!走亲访友带上弹涂干作伴手礼,也是不失风雅的事。
其实弹涂干还是一个百搭海鲜干货。用弹涂干烧冬瓜汤,是我们这里寻常人家夏季下饭的绝配。有人拿它和鰻鲞、明铺干、虾干、香菇一起炒成浇料,煮面条、炒年糕,水煮干炒,都是一绝。也有人把五花肉切片,加上虾子酱,点上*酒,撒下白糖,铺上弹涂干,蒸熟后用来下酒。而我是用弹涂干加鲜海蛎子肉配草子炒年糕,简直妙不可言,你试试!
而明代屠本畯《闽中海错疏》称:“弹涂……夜则骈首朝北”;明弘治《温州府志》、冯时可《雨航杂录》,也有“旦发视之,皆骈首拱北。盖亦朝斗之意。”的记载。弹涂鱼的这种本能,难解。
行文至此,录一段清乾隆间聂璜《清宫海错图》的记述,作为补证:
跳鱼,生闽浙海涂。性善跳,故曰跳鱼,亦曰弹涂。怒目如蛙,侈口如鱧,背翅如旂,腹翅如棹,褐色而翠斑。潮退则穴处海涂。捕者识其性,多截竹管,布插涂上,类如其穴,潮退以长竿击逐,尽入筒中。苟竹罄南山,则鱼嗟竭泽矣。浙中惟台州炙干者味佳,闽中四季广市味鲜,鬻而无炙干,炙干者味薄。张汉逸曰:一种瘦小者名海狗,无肉,人不捕;一种肥大而色白者,名曰夹颊,味薄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