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花解酲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具有分消湿热,温中健脾的功效。可化酒祛湿,温中和胃。主治酒积伤牌证,表现为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等。本方剂的配伍特点一是发汗和利水并行,以分消酒湿;二是消食理气和补气健脾同用,邪正兼顾。
中华饮酒文化历史悠久,每到逢年过节或亲朋好友相聚总想痛痛快快地喝一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交的范围越来越大,酒这种东西已经成为人们情感沟通和商业交流的中介,其实,酒也可作为药物来使用。中医学认为:酒是水谷精液所化,体湿性热,适当饮酒可御寒,也可以增强人体的血液循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酒的性能和作用有详细的论述:“苦,甘,辛,大热,有毒”,“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少饮则和血行气,多饮则杀人顷刻”。若过饮无度,则会损伤人的身体,轻则伤人脾胃,重则损人神气,导致阴阳失和,出现伤酒的病症,如头晕脑胀、胃脘不适,甚则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等,若时间久,也会变生诸疾。
本方证是因嗜酒伤中,湿滞脾胃所致。恣饮无度,伤及脾胃,脾喜燥而恶湿,长期喝酒,必然影响脾的运化,影响脾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湿浊内阻,升降失常,则见眩晕呕吐,胸痞食少等症。饮酒也会导致胃的损伤,从现代医学来看,酒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乙醇,人们饮酒后,乙醇首先在胃内储留,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直接接触。正常的胃黏膜表层上皮细胞和胃小凹清晰可见,分布很均匀,酒精能导致黏液变薄,粘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微血管内皮损伤、栓塞,组织缺血血氧坏死,从而引起胃黏膜糜烂或溃疡的形成。治疗酒积,李东垣给出内外分消之法。
葛花解酲汤是专为出现久毒病症而设,其药物组成为白豆蔻仁、缩砂仁、葛花各五钱,干生姜、神曲(炒*)、泽泻、白术各二钱,橘皮(去白)、猪苓(去皮)、人参(去芦)、白茯苓各一钱五分,木香五分,莲花青皮(去穰)三分。上为极细末,和匀,每服三钱匕,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方中君以葛花解酒醒脾,其轻清发散之性,能使酒湿从表微汗而解。臣以神曲消食和胃,尤善消酒食陈腐之积;砂仁、蔻仁理气开胃,芳香醒脾,以除痞闷,增食欲;二苓、泽泻渗湿利湿,引酒湿从小便而去。饮酒过多,必伤正气,故以人参、白术补气健脾,干姜温运化湿;木香、青皮、陈皮行气燥湿,共为佐药。诸药合用,酒湿得去,诸症悉平。
正如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说:“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金匮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湿,葛花解酲汤主之”。《医方集解》中关于葛花解酲汤说:“专治酒积,或呕吐,或泄泻、痞塞、头痛、小便不利”。并对其方解释为:“此手足阳明药也。过饮无度,湿热之毒积于肠胃。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从肌肉而解,豆蔻、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为君。神曲解酒而化食,木香、干姜调气而温中,青皮、陈皮除痰而疏滞,二苓、泽泻能驱湿热从小便出,乃内外分消之剂。饮多则中气伤,故又加参术以补其气也”。
总之,酒是好东西,酒逢知己千杯少后,但人以身体最重要。本方常用于饮酒过量致醉,或嗜酒成性者。临床应用以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等为辨证要点。当然,伤酒为病,也随人体的阴阳而有寒化、热化之分。若偏寒者,加吴茱萸以温中祛寒;若湿从热化,湿热内盛而见面赤烦热、口渴饮冷等证,又当减去辛燥之品,改用*芩、*连等清热燥湿之药。但本方耗气伤阴,所以不宜久服。正如李东垣所说:“此盖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赖日日饮酒,此方气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则不损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