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的特点是喜燥恶湿,如果脾的功能出现了虚弱,则脾的运化不健,就会湿润不化。所以脾虚多与湿有关,今天我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脾虚湿盛这个问题。
接下来我通过一个患者的病例给大家做一个病案分析。我在临床上接诊过一位女性患者,这位患者47岁,自述近半年吃啥都不香,而且也不想吃,口里总是感觉到发黏,身体也沉重、不爱动、胸闷、乏力、没有精神,还特别的犯困,晚上八点多钟就困得不行睡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多钟还是起不来,大便稀溏不成形,头也晕晕沉沉的,以为自己得了啥大病。医院做了身体全面的检查,结果检查结果显示什么问题都没有,这位患者的面色晦暗,而且发*,舌质淡苔白、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根据她的病症和舌苔脉象四诊合参,诊断它是脾虚湿盛之证。
灵枢脉渡篇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也,脾的功能正常则口味正常,饮食也旺盛,反之脾虚气弱则口中乏味食欲减退,甚则不思谷味。脾与湿的关系密切,脾虚必有湿是脾胃湿困之证。患者还有心烦、性情急躁、两胁肋胀痛、胃胀满、嗳气的症状,胃也怕凉,吃点冷饮或者是生冷食物就会出现腹泻,所以我判断这个患者同时还有肝脾不和的问题,所以我给这位患者以燥湿润脾为主、疏肝温胃为辅的方法调理了十天,复诊的时候患者所有的症状明显减轻,又巩固调理了二十天,诸症状基本消除,临床治愈。
脾有转舒和消化吸收的功能,饮食入胃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转输供养全身。若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功能就会出现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形体消瘦、倦怠乏力等症状。脾还运化水湿,脾将水谷中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泄于体外。若脾的运化失司就会导致水湿内停形成湿,湿为阴邪、得温则化、得阳则宣。但湿邪粘腻而滞不宜速去,湿邪为病一般情况下病程比较长,病情缠绵难愈。外湿起病多于气候环境有关,而内湿之证都与脾虚有关,所以内湿主要以脾胃的症状为主,如口淡乏味而腻、食欲不振、脘腑脾闷、泄泻、肢软无力、头痛、身重等症状。而内湿的形成多于饮食不节,如饮食生冷、肥甘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时长,导致精液不能运化敷布故湿从内生聚而为患,或为泻泻,或为肿满,或为饮邪。
为内经所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病机,在内湿的基础上更易感受外湿,两者相互影响,可出现不同的湿症。最后提醒各位,脾虚湿盛的患者,生活中要加强肢体锻炼,运动排汗可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除湿。平时要多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例如薏米,芡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