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是什么?
要了解气虚体质,首先要了解气是什么?
气在古代叫(炁)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古人认为,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人体的一个器官,都是由无形的气凝聚而成的,(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于气”。
万物壮老,由气盛衰,夫此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者人之根本。(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则指出气者,生之元也,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所以人之所赖,惟此气耳,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人之有是形,,因气而荣,因气而病,所以气机充盛,则人体功能正常,生命充满活力,气机衰微,则人体功能低下,身体虚弱。
人体之气根据组成,分布,功能,特性的不同,可大致分布四种。
1:元气,是人体的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力。难经又称原气,*帝内经称为真气,元气是指先天之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2:宗气,是由脾胃运化饮食的化生水谷之气,与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而成。宗气积聚于胸中,属后天之气,宗气积聚于胸中,即膻中部位,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宗气能行呼吸,行血脉和资养先天之气。
3: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起化生血液,营养全身的作用,因为营气在脉中运行,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血的关系密切,所以常常讲,营血并称,营气主要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的水谷精微。
4: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其具有保护肌表,防外邪入侵的作用,所以称为卫气,卫气主要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所以四气在人体讲,卫,营,宗,元。以上的四种气之外,人体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气的来源:人体气的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藏于肾的先天之气,这是在母体内形成的人体原始物质;二是后天之气,包括水谷之气(脾胃的运化)和自然界的清气(肺的呼吸)。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气的源头在脾,在脾,肺,肾,三者之中,对于气的生成来说,尤以脾,肺两脏更为重要,所以气虚的人,补气就是补脾,肺两脏的气,如*芪。
气的功能:
气具有五大功能。
1:推动作用:气是人体活力的源泉,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生长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以及血液的生成和运行等。
2:温煦作用,气是人体的热量的来源。人体体温相对的恒定,主要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和调节。如果气的作用失常,可出现四肢不温,畏寒喜暖,气血运行迟缓等虚寒之象。(素问~刺志论)就讲:气虚者~寒也。
3:防御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在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所以(素问~评热病论)就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就是说: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则全身的抗病能力必然会随之下降,外邪容易乘虚而入,从而导致机体易患疾病。
4: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具体表现在提固维系内脏腑器官,使之保持正常的位置,而不至于虚陷下垂,固摄血液,使之在脉中运行,防止其逸出于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控制和调节其分泌排泄量,防止无故流失。
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即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则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到饮食的消化与吸收,影响汗液,尿液,粪便的排泄。从而导致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
气的五大作用是密切的配合协调,共同维护着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气虚的表现:气甚则物壮,气虚则物衰。气是生命活动的能量和动力。气虚就是能量的缺乏,动力的不足。
气虚的五种表现:
1:推动无力
表现为全身乏力,容易疲倦,精神倦怠,说话语音低微,气短懒言,心跳,脉搏绵软无力。
2:温煦不足
自我感觉身上没有热量,怕冷,手脚冰凉。
3:防御不足
最常见的就是容易感冒。
4:固摄不足
容易出虚汗,或内脏下垂,(胃,子宫,直肠),血压偏低,头晕。
5:气化不足
体内代谢障碍,气血运行迟滯,容易虚胖,水肿。
这种气虚的人,一般性格比较内向,情绪不稳定,比较胆小,做事不爱冒险,现代人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即时常感到疲劳者,大部分属于气虚体质。
主项:平素语音低怯,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精神萎靡,易出汗,舌苔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
患病倾向:
易感冒
内脏下垂
心气虚:心悸,易惊,心神不宁,精神萎靡,易患心率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
肺气虚:少气乏力,稍有劳作就气喘吁吁,出虚汗,怕风,容易感受外邪,引发感冒,对冷空气或异物刺激敏感,容易出现呼吸系统的症状,如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咽喉部位不适,咳嗽咳痰,哮喘。
脾气虚:四肢沉重,饮食量少,身体消瘦,容易出现腹胀,肠鸣,泄泻,若水湿困阻四肢水肿,或水湿成痰成饮,产生其他痰症或饮症。
肾气虚:
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耳鸣耳聋,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