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学中心系统的七大构成要素
TUhjnbcbe - 2022/10/7 22:45:00
白癜风有哪些什么症状 http://m.39.net/pf/a_4800901.html

中医学中的“心”,是以解剖实体的心脏为结构基础的功能单位,心主血脉、主神明,主宰生命活动,在脏腑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与脉、面、舌、汗、小肠、心包、脑,以及情志之喜等共同构成了心系统,在临床对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心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起主宰作用,被喻为“君主之官”,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一)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体,即形体。形体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有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如头、躯干、四肢、内脏等。狭义的形体,指筋、脉、肉、皮、骨五者,故又称为“五体”,指形体的五个层次。

五脏主五体是指筋、脉、肉、皮、骨分别与五脏有某种特定的对应关系,即心在体合脉,肺在体合皮,脾在体合肉,肝在体合筋,肾在体合骨。

所谓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管与心连通,并与心脏配合,共同完成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脉是“五体”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之一,其功能另外详述。

华,有荣华、光彩的意思,属于外在的表现。“华”有爪、面、唇、毛、发五者,合称“五华”,是指五脏的精气表现在体表的五个特定部位。

五脏之华分别是心其华在面,肺其华在毛,脾其华在唇,肝其华在爪,肾其华在发。

所谓心其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显露在面部的色泽变化及表情显露上。心主血,面部血脉丰富,全身气血皆可上注于面;心属火,火性上炎,旺于面部;加之面部皮肤外露,易于观察,所以面部色泽能够反映出心气的盛衰和心血的盈亏。此外面部表情反映了心主神志活动状况。故曰心“其华在面”。

心的功能健全,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则血脉通盛,面得血荣,可见脉象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表情丰富自然;若心血瘀阻,则脉象细涩或脉律不齐,可见面色青紫晦暗;若心血亏少,则血脉空虚,面失血荣,表现为脉象细弱、面色淡白无华;若心气暴脱,则表现为脉微欲绝、面色苍白或暗滞。

(二)心开窍于舌

窍,即孔窍,包括头面的眼、耳、口、鼻、舌五官及下窍二阴,合称为九窍。由于五脏与官窍之间有某种特定的对应关系,所以将与某脏有特定对应关系的官窍称为该脏所“开”的窍。

五脏所“开”的窍分别是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舌是口腔中随意运动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具有感受味觉、搅拌食物、辅助吞咽和发音等功能。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之苗”,是指舌为心之外候。

在结构上,手少阴心经及别络联系于舌。在生理功能方面,心主血脉和主神志与舌的色泽、运动、味觉、语言表达有关,因心之气血上通并营养于舌。舌是一个血脉极其丰富的器官,加之舌面又无表皮覆盖,因此舌色最能敏感地反映心主血的生理状态。

心推动血液运行和心藏神的功能正常,则表现为舌体红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清晰。若心阳不足,则见舌质淡而胖嫩;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阴不足,则舌红绛瘦瘪;心火上炎,则可见舌尖红赤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心神失常,则见舌卷、舌强、语謇或失语等症状。舌不但与心之关系密切,和其他脏腑均有关联,通过望舌亦可有助于对其他脏腑病变的诊断。

(三)心在液为汗

液,是指泪、汗、涎、涕、唾五者,乃体表孔窍所分泌的正常液体。五脏与五液之间有某种特定的对应关系,因此将这种与某脏有特定关系的液体称为该脏所主的“液”,其分别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脾在液为涎,肝在液为泪,肾在液为唾。

心在液为汗,又称汗为心之液,是指心与汗有密切的关系。汗液的分泌和排泄有调节体温、保持阴液与阳气的平衡、排出废物与邪气以及润泽皮肤的作用。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血液与津液同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相互间又可相互转化,故有“血汗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若心之阳气虚,则因气虚不能固摄可见自汗;心之阴血虚,则因阴虚内热不能内守而盗汗。然而汗液的排泄是比较复杂的,不仅与心关系密切,还与肺的宣发和卫气司开合的功能相关。

(四)心在志为喜

志,即情志、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刺激所表现的情绪反映。情感变化主要有喜、怒、思、悲(忧)、恐(惊),常称“五志”,因为五脏与五志间有某种特定的对应关系,故将与某脏有对应关系的情感活动称为该脏所主的“志”,其分别是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悲为忧,脾在志为思,肝在志为怒,肾在志为惊为恐。

喜,即欢喜、喜悦,是心情愉快的情感活动。人体保持喜悦的心情,可使气血和调,营卫通利,全身舒适,对健康大有裨益。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的情志活动有关,心之功能正常,则情志安和,欢喜适度,身心健康。若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涣散不收、注意力难以集中,反而损伤心神,重者可见精神错乱,甚或心气暴脱而亡等;若心气逆乱,则喜笑不休;若心气不足,则令人悲伤等。

(五)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关于心包络的形态和部位,《医学正传》说:“心包络,实乃裹心之膜,包于心外,故曰心包络也。”心包络是心的外围,在经络理论中,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有保护心脏、“代心行令”的功能。病理上具有“代心受邪”的作用。

中医脏腑学说受古代“治道君主制”思想的影响,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主五脏六腑,不能遭受邪气伤害,若外邪侵害于心,则由心包络替“君主”受邪。在临床上心包络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多为心神病变,且多属热证、实证。如在外感热病中,因温热之邪内陷,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发狂等心神昏乱的病症,称为“热入心包”。由痰浊引起的神志异常,如神昏模糊、意识障碍等心神昏愦的病症,又常称为“痰蒙心包”。但治疗心包络的病证,多是从心论治。

(六)脑

自“心之官则思”(《孟子》)之后,心脑一体论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现象。因此,脑之功能自《内经》问世以降皆隶属于心。“诸髓者皆属于脑”、“脑为髓之海”就是讲脑居颅内与脊髓相通,由髓汇集而成。

1.脑的主要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

脑系生命活动的中枢,统帅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诸如心搏、呼吸、吞咽、排泄二便等生理活动,均由脑所主宰和调节。脑能主宰全身,则脏腑组织得其所主,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表现为生命力旺盛,健康无恙。若大脑有病,则脏腑组织失其所主,引起功能紊乱,生命活动障碍而诸病蜂起,甚则生命活动终止。

(2)主管精神思维

“头者,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明确指出了脑与精神、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精髓充盛,脑海充盈,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情志调和、寐寤正常。若精髓亏虚,脑海不足,可见精神萎靡、意识模糊、思维迟钝、健忘呆滞、情志异常、失眠多梦等病症;若痰火上扰于脑,可见精神错乱、意识昏愦或狂躁、骂詈等症。

(3)主持感觉、运动

自《内经》问世以来,中医学即将视觉、听觉等感觉功能归属于脑。脑主管感觉和肢体运动的功能正常,表现为视物明晰、听觉聪灵、嗅觉灵敏、感觉敏锐、语言流畅、肢体运动自如等。脑主管感觉及肢体运动的功能失常,则出现视物不明、听觉失聪、嗅觉不灵、感觉呆滞、步履维艰、语言艰涩、运动障碍等病症。

2.脑与五脏的关系

人体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功能。但由于受古代五行理论的影响,重视五脏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五脏精气又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将人体精神情志活动分别归属于五脏,形成了独特的脏腑精神活动系统。

脏腑学说又将人的精神活动概括为二类:

一是精神活动,包括神、魂、魄、意、志,分别由五脏所主,故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之说。这里的神,是指意识思维活动;魂,是指梦寐变幻;魄,是指动作、感觉;意,是指意念、想法;志,是指志向、记忆等。

二是情感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多为表现于外的情感反应,也分属于五脏,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总之,脑的生理、病理总统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其中与心、肝、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因此大脑的病变多从五脏论治。

(七)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连阑门,与大肠连接。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肠内进行的。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与心构成表里关系。小肠属火,为阳。其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糜、吸收精微和传输糟粕,前人将其归纳为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1.受盛化物

所谓受盛化物是指小肠具有接受胃下降的食糜,并将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精微的功能。小肠一方面接受由胃腑下传来的食糜,起到容器的作用。另一方面使食糜在小肠内有相当长的停留时间,进行精细的消化,使之化为精微。前者为“受盛”,后者为“化物”。若小肠的受盛和化物功能失常,消化吸收障碍,则可见腹胀、腹痛、泄泻等症。

2.泌别清浊

所谓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具有将胃下降的食糜在进一步消化的基础上,将其分成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一方面将水谷精微(清)吸收,经脾的升清散精作用输送到全身。另一方面将剩余的食物残渣(浊)经阑门传入大肠。此外小肠的吸收功能与尿量有着一定的关系,因为吸收的精微物质中包括大量的水液,故有“小肠主液”之说。小肠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俱下于大肠,可见肠鸣泄泻;水液吸收障碍,尿的来源减少,则可见小便短少等病症。可见,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既影响大便,也影响小便,故治疗泄泻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分利方法。

应当指出,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是人体整个消化吸收过程的重要阶段,但在中医藏象学说中,往往又将之归属于脾胃的纳运功能,所以临床上对于小肠的消化吸收不良之症也多从脾胃论治。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学中心系统的七大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