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医五脏学说之脾
TUhjnbcbe - 2022/10/7 11:24:00
什么方法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a_4790111.html

脾,什么是脾:

脾位于人体中焦,横膈之下的腹腔内。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脾与六腑中的胃相表里。其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藏意;脾以升为健,喜燥恶湿,在五行中属土,与自然界的长夏相通应,为“阴中之至阴”。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运即运输、转输,《内经》中也用“散”“传”等字以描述;“化”,是变化,包括对饮食的消化,使之变成精微物质,并将这些精微物质逐渐地转化为人体的气血津液,是饮食物在体内代谢的主宰。脾主运化,是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的总称。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布散、转化等作用,即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转运输布及其转化为气血津液等一系列生命过程。人体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转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同样,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脾的转输才能布达于全身。脾气通过两种方式转输精微:一是上输心肺以化生气血,二是直接向四周布散到其他脏腑、四肢百骸。中医学认为,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即脾气健运,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脾气虚损,脾失健运,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则可出现腹胀、便油、食欲不振,甚则面*肌瘦、倦息乏力等病变。或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他病。由于人出生后,全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化生的气血来维持生命活动,所以中医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

(2)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摄入到人体内的水液,需经过脾的运化转输,气化成津液,通过心肺而到达周身脏腑组织器官,发挥其濡养、滋润作用;二是代谢后的水液,亦要经过脾转输而至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亦就防止了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如果脾气虚,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则水液代谢障碍,多余的水液停滞于局部,即可产生痰饮、湿浊、水肿等病变。

2、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脾主统血是指脾气统摄或控制血液使之运行于脉中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脾气固摄血液,令其在脉管内运行.而不溢出脉外。二是指脾通过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血液的功能。中医学认为.血液的正常运行除了靠心气的推动,也赖于脾气的统摄。脾的统血功能为血液的运行提供了控制力和约束力,使血液循经而行不致溢出脉外,防止其出血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脾气健旺,生血充盈;脾气统摄,血液才得以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若脾气虚损,统血功能失常,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可见尿血、便血、崩漏肌衄等。脾不统血的出血特点是颜色浅淡,质地清稀,多发生在人体下部或皮下,常伴有脾气虚的症状,如倦怠乏力、面色无华等,中医往往采用“补脾摄血”的方药来治疗。

3.主升清,升,即上升;清,指精微物质。脾主升清,指脾气上输精微于心肺而化生气血和维持内脏位置相对稳定的功能。脾主升清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将精微上输心肺、头目,以化生气血,滋养清窍,营养周身。如果脾不升清,精微失于上输,气血生成不足,则清窍失于滋养,可见面色无华、头目眩晕;清阳不升,水谷并走大肠,则见腹胀、泄泻等症,二是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脾气上升,对内脏起着升托作用,使其稳定在相应位置。这是因为人体内脏位置的恒定需要筋肉的牵拉和固定,而这些筋肉需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充养才能强健有力。如果脾气虚损而下陷,其升托作用减退,易致下坠感或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直肠脱垂等症,此称之为“脾气下陷或“中气下陷”

(二)生理特性

1.脾宜升则健,脾气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运动特点是以上升为主。人体五脏的气机各有升

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其气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其气宜升;脾胃居中,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为气机

升降之枢纽。五脏之气升降互为相因,相互制约,维持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整体协调。脾能升清,

则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

2.脾喜燥恶湿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根据阴阳属性分类,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

腑。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运化水液,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易生湿,

而湿邪过多又最易困脾。“燥代表着脾主运化水液正常,人体内没有多余水液停积的生理状态;“湿”则反映着脾运化

水液功能失常,水湿停聚于内的病理状态。

3.脾与长夏相应.,长夏,即农历六月,相当于“夏三月”的最后一月,其时气候多雨而潮湿。顺

应长夏之生化、炎热潮湿的特点,脾气旺于长夏,是因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同气相求。长夏之湿虽主

生化,而湿气太过,易困其脾,故湿证在长夏仍易多发。长夏季节用药,往往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

醒脾燥湿之品。另外,脾气应于长夏,还因长夏之季,天阳下迫,地气上蒸,湿为热蒸,则酝酿生化。

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以长夏之化为中心。四时若无长夏之化,则草木虽繁茂而果实不成,秋既

无收,冬亦无藏。中医学借以说明人体四脏皆赖脾所养,脾虽不主时但又旺于四时。若无脾土生化

之功,则虽饮食日进,而气血不化,四脏皆失滋养。

(三)生理联系

1.在志为思、藏意,思为思考、思虑之义,在《内经》中,“思”却属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一属于认知范畴.属思维意识活动,为实现某种志愿而反复研究、思考,为心主导下的精神活动,因此往往与心并提。

一属于情感范畴,归情绪变化脾“在志为思”,与其他情绪如喜怒忧恐并提,即指情感之思,正常思考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思虑过度则能影响机体的生理活动,致气滞或气结。过思易致脾胃呆滞,运化失常,而表现出现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头目眩晕等症。

意,是精神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指意识、回忆或未成定见的思维。脾藏意体现了脾运化水谷,化生营气,以营养“意的生理状态,即“脾藏营、营舍意”。因此脾能否藏意,与脾气盛衰,气血充足与否的关系密切。若脾气虚,失于运化,气血不足,易引起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及智力下降等表现。

2.在液为涎,涎为口津中较清稀的部分,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帮助消化的生理功能。

涎是人体津液之”一,脾为胃行其津液,其津液源于水谷,而布散全身,津液随脾脉上行,泌于口者为涎,脾为涎的生化之源。

涎为脾所制,正常情况下,诞源源不断分泌于口腔,进食时分泌较多,但不溢于口外,非进食时分泌减少,这种分泌有度的生理状态依赖脾气的固摄与调节,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的说法。若脾胃虚寒,则可导致冷涎上泛,或流涎等现象。

3.在窍为口,口,为消化食物的第一道关口,其生理功能是摄纳水谷,辨五味,泌津液,磨谷食,并参与言语活动。如果脾失健运,则不仅可见食欲不振。还可见到口味异常,如口淡无味、口腻、口甜等症。

4.在体合肉,因人体的四肢、肌肉,均需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充养。只有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周身肌肉才能得到水谷精微的充养,从而保持肌肉丰满,健壮有力。若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肌肉失养,则可致肌肉瘦削无力,甚至痿软不用。反之,肌肉运动对脾的功能亦有影响。如肌肉适当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有利于脾的运化,使食欲增加。若肌肉有疾,复加外邪,则易传之于脾,

5.其华在唇,口唇内通肌肉,表附黏膜,口唇的色泽,能反映全身气血的盛衰与脾的运化功能。若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口唇红润而有光泽,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则见口唇色淡无华,甚则萎*不泽。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五脏学说之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