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我国几千年的独特医学瑰宝,西医是近百年兴起的医学科目,虽然两者有不同的理论基础,但也都不妨碍其能治病救人。中西医各有所长,什么疾病看中医?什么疾病看西医?借鉴“枫颐健康圈”文章为大家整理如下。
推荐一心脑血管疾病:先西后中
常见病如:高血压病、心脏病及中风等。西医在急性发作时可迅速控制病情,挽救病人生命,防止病情恶化。中医药重视整体调节,针对疾病缓解期以改善症状,延缓并发症发生为主。如高血压病,在西药降压治疗基础上服用中药可协同降压,延缓心脑肾等并发症发生。冠心病病人搭桥及支架术后,经扩冠等西药治疗后,胸闷憋气甚至胸痛症状仍存在,原因可能是冠脉微血管血栓形成,西药扩管药针对微小血管效果并不理想,此时使用中药通过活血化瘀、益气温阳等治法往往能取得很好疗效。中风病人急性期后遗留半身不遂、口齿不清等并发症,此时使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
推荐二便秘:首选中医
便秘不仅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成为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中风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临床上以功能性便秘和便秘型肠易激较常见,功能性便秘表现为持续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便秘型肠易激强调的是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伴有排便后症状缓解或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或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的改变。西药通便药长期服用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只能作为应急措施,不宜长期使用。中医治疗便秘需要通过辨证论治,根据病人临床表现不同分为热秘、、气秘、冷秘、气虚秘、血虚秘、阴虚秘、阳虚秘等,个体化综合治疗,不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可从根本上解决便秘。
推荐三脾胃病:首选中医
脾胃病常见病有胃痛、痞满、腹痛、泄泻、吐酸、呕吐等,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西药一般对症治疗,使用杀菌、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等药物,作用比较单一,联合应用药物繁多;中药为个体化治疗(一人一方),根据主诉及不同兼症采用不同方药治疗。更容易贴近病情。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二者相互作用维持体内水谷精微的正常运行。脾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运化吸收功能失常,导致出现腹胀、便溏、倦怠、消瘦等,运化水湿失常,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而发泄泻等病。胃的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行、胃气失降而上逆出现胃痛、痞满、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二者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功能的失常。根据不同疾病辨证采用理气和胃止痛、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和胃降逆、运脾化湿等治疗方法综合调理。此外,胃炎病人经过治疗后往往胃胀症状仍存在,此时使用中药治疗效果显著。中医认为口中异味与脾胃病有一定相关性,口中异味除外口腔疾患后,大多从调理脾胃入手可收到较好疗效。
未完待续,更多健康知识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