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内经》对于病机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在病机十九条中,有这么一句:“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这一条文以精简之语言概括了属于下焦的疾病及其病机。下焦在五脏中包括了肝及肾,故提及下焦,多指肝肾之疾病。而《*帝内经》为何认为厥、固泄皆属需要责之于下焦呢?
厥,轻者为四肢厥逆,手足厥冷,重者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王冰认为厥为“气逆上也”,而张介宾也在其著作《类经》中提到“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所以中医普遍认为厥发病之关键病机在于气,为气血逆乱,阴阳不相顺接所致。而厥有寒厥、热厥,有大怒而情志异常所致之薄厥,有血气奔逆之厥,因此不可以单一病机或是单一方药对其进行概括和治疗,还需辨证论治。
但无论如何,其根为肝肾之病变。肝肾乙癸同源,精血互化,阴阳互滋互用,若肾阴不足,肝阳亢盛而气血奔腾上逆,故可发为厥。因此,厥逆论治不离肝肾,而肝肾隶属下焦,自然谓皆属于下。肝肾为何隶属下焦?这主要是从它们在人体五脏的位置来进行划分的。
除了厥之外,该条文还提到了固与泄两症,固是固涩不通,就是指二便不通;而泄自然就是指泄泻了,为泻下无度。而单从病位来说,大小肠、膀胱皆属下焦之腑,且大小便也从下而出,自然属于下。而从病机来说,不管是不通还是太过,其实都与肾息息相关。
肾主气化,若气化不足,则小便短少;而若是气化太过,则发之为小便过多。而若是肾气太弱,推动无力,则可见便秘难解;反之,若是肾阳不足,温煦无力,火不暖土,脾失健运,湿气泛滥则又可出现泻下无度,其病位在脾而根则在肾。总之,不管是固还是泄皆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体治疗时也需要多从肾去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