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葱白
辛,温。入肺、胃经。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葱白为辛温之品,既可温散寒邪,又可以通阳。因此葱白和生姜、紫苏叶等具有辛温解表之品配伍,可以体现温散之法;也可体现温通之法。
1.《本草经疏》:“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怫郁诸证,悉皆主之。”
2.《本草纲目》:“葱,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气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
3.《医林纂要》:“葱,陶氏谓白冷青热,此却不然。但全用则行通身,根与白行肌肤,青与尖专行达肌表,上头目。又生用则外行,泡汤曰表散,熟之则守中。”
(二)薤白
味辛、苦,性温;入肺、胃、大肠经。
薤白具有理气,宽胸,通阳,散结的功效。
1.《药征》:主治心胸痛而喘息咳唾也,旁治背痛、心中痞。
2.《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云实。何也。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是也。明理论云。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似喘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者是也。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3.《本草思辨录》:药之辛温而滑泽者,惟薤白为然。最能通胸中之阳与散大肠之结。
(三)蒜
辛,温。入胃、大肠经。
杀虫,解毒,消痈。
1.《本草衍义补遗》:大蒜,性热善散,善化肉,敌人喜食,多用于暑月。其伤脾伤气之祸,积久自见,化肉之功,不足言也。
2.《本草经疏》:葫,大蒜也。辛温能辟恶散邪,故主除风邪,杀毒气,及外治散痈肿?疮也。辛温走窜,无处不到,故主归五脏。脾胃之气最喜芳香,熏臭损神耗气,故久食则伤人。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辛温太过,则血耗而目损矣。总之,其功长于通达走窍,去寒湿,辟邪恶,散痈肿,化积聚,暖脾胃,行诸气。
3.《别录》:散痈肿疮,除风邪,杀毒气。
(四)生姜
辛,温,归肺、胃、脾经
发表散寒:因其味辛而散,性温祛寒,具有发散风,寒而解表之功。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恶寒等证;温胃止呕:用于各种呕吐。以治胃痛、胃寒呕吐为宜。
1.《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少智,伤心气。
2.《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泻、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姜
(五)姜汁
味辛、性温,入肺、胃、脾经
有散寒,止呕的功效
1.《食疗本草》: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2.《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3.《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
(六)核桃仁
味甘,性温;入肺、肾经
核桃仁具有温补肺肾,纳气定喘,润肠通便的功效
1.《开宝本草》:食之令人肥,润肌黑发。
2.《本草纲目》: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咳,腰脚重痛。
(七)肉桂
辛、甘、大热。入肝、肾、脾经。
肉桂,为大热之品,可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1.《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2.《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
3.《药性论》:主治九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拥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杀草木毒。
(八)小茴香
辛、温。入肝、肾、脾、胃经。
理气止痛,调中和胃。
1.《本草汇言》:茠香,温中快气之药也。方龙潭曰,此药辛香发散,甘平和胃,故《唐本草》善主一切诸气,如心腹冷气、暴疼心气、呕逆胃气、腰肾虚气、寒湿脚气、小腹弦气、膀胱水气、阴癫疝气、阴汗湿气、阴子冷气、阴肿水气、阴胀滞气。其温中散寒,立行诸气,及小腹少腹至阴之分之要品也。
2.《景岳全书》:小茴香、肉桂、沉香、乌药、当归、枸杞、茯苓、生姜。治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
(九)花椒
味辛,性热。归牌、胃、肾经
味辛性热,有温中散寒而止痛之功;驱逐蝈虫
1.《神农本草经》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
2.《本草纲目》: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泻泄。
3.《本草求真》:治能上入于肺发汗散寒,中入脾暖胃燥湿消食,下人命门补火治气上逆。
(十)川椒
辛,温,有小毒。入脾、胃、肾经。
温中散寒,止痛,燥湿,杀虫。
1.《本草便读》:走脾肾燥湿祛寒。色赤入营。达胃肝破症解郁。壮元阳而除痼冷。下焦之水肿堪除。仗辛热以杀诸虫。表里之疫邪可辟。椒目乃善导水邪下降。苦辛则能使喘满消除。
2.《本草求真》:(味)补火温脏除寒杀虫川椒(专入肺脾肾)。辛热纯阳。(时珍曰: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禀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无处不达。治能上入于肺发汗散寒。中入于脾暖胃燥湿消食。下入命门。补火治气上逆。
(十一)八角茴香
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
《本草蒙筌》:主肾劳疝气,小肠吊气挛疼,干、湿脚气,膀胱冷气肿痛。开胃止呕,下食,补命门不足。(治)诸瘘,霍乱。
《本草正》:除齿牙口疾,下气,解毒。
《医林纂要》:润肾补肾,舒肝木,达阴郁,舒筋,下除脚气。
(十二)砂仁
辛,温。归脾、胃、肾经。
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1.《本草经疏》:“气味辛温而芬芳,香气入脾,辛能润肾,故为开脾胃之要药,和中气之正品,若兼肾虚,气不归元,非此为向导不济。”“若咳嗽多缘肺热,则此药不应用矣。”
2.《本草汇言》:温中和气之药也。若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然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盖气结则痛,气逆则胎动不安,此药辛香而散,温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争,通畅三焦,温行六腑,暖肺醒脾,养胃养肾,舒达肝胆不顺不平之气,所以善安胎也。
3.《玉揪药解》:和中调气,行郁消滞,降胃阴而下食,达脾阴而化谷,呕吐与泄泻皆良,咳嗽与痰饮俱妙。善疗噎膈,能安胎妊,调上焦之酸腐,利下气之秽浊。清升浊降,全赖中气,中气非旺,则枢轴不转,脾陷谓逆
(十三)陈皮
味辛、苦,性温;入脾、肺经
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1.《日用本草》:能散能泻,能温能补,能消膈气,化痰涎,和脾止嗽,通五淋。
2.《本草经疏》:辛能散,苦能泻,温能通行,则逆气下,呕嗽止,胸中瘕热消矣,脾为运动磨物之脏,气滞则不能消化水谷,为吐逆、霍乱、泄泻等证,苦温能凿脾家之湿,使滞气运行,诸证自疗矣。
(十四)茯苓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1.《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2.《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3.《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
(十五)人参
甘,平。入脾、肺经。
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
1.《本经》: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
2.《别录》:调中,止消渴。
3.《药性本草》:主五劳七伤,虚损瘦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治肺痿....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
4.《珍珠囊》: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止渴生津液。
5.《本草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
(十六)*芪
甘,微温,归肺、脾经。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脱毒生肌,利水退肿。
1.《本草求真》: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芪之称。
2.《本草备要》:*芪“无汗能发,有汗能止”。
3.《神农本草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
(十七)海参
味甘,咸,性平,入肾、脾经。
滋阴补肾、壮阳益精、养心润燥、补血、治溃疡。
1.《本草从新》:补肾益精,壮阳疗痿。
2.《药性考》:降火滋肾,通肠润燥,除劳怯症。
3.《食物宜忌》:补肾经,益精髓,消痰涎,摄小便,壮阳疗痿,杀疮虫。
4.《纲目拾遗》:生百脉血,治休息痢。
5.《本草求原》:润五脏,滋精利水。
6.《随息居饮食谱》:滋阴,补血,健阳,润燥,调经,养胎,利产。凡产后、病后衰老尪孱,宜同火腿或猪羊肉煨食。
(十八)红糖
味甘,性温,归肝、脾、胃经
主补中缓急,和血行瘀。用于脾胃虚弱,腹痛呕哕,妇女产后恶露不尽。
1.《本草纲目》:和中助牌,缓肝气。
2.《本草求真》:能行血化瘀,是以产妇血晕,多有用此与酒冲服,取其得以入血消瘀也。
3.《本草从新》:生胃火,助湿热,损齿生虫。做汤,下小
(十九)酒
甘、苦、辛,温。入心、肝、肺、胃经。
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
1.《医林纂要》:“散水,和血,行气,助肾兴阳,发汗。”
2.《本草纲目》:“米酒,解马肉、桐油毒,热饮之甚良;老酒,和血养气,暖胃辟寒;烧酒,消冷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治霍乱,疟疾,噎嗝,心腹冷痛,阴毒欲死,杀虫辟瘴,利小便,坚大便,疗赤目肿痛。”
(二十)草果
辛,温。归脾、胃经。
草果香浓辛烈,可燥湿散寒;药性温燥,截疟,以治寒湿偏盛之疟疾为移。
1.《饮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
2.《本经逢原》: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
3.《本草正义》:草果,辛温燥烈,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药。
(二十一)玫瑰花
甘、微苦,温。归肝、脾经。
疏肝理气,和血散瘀。
1.《本草分经》:气味甘平,香而不散,肝病用之多效,蒸露尤佳。
2.《本草害利》:甘苦平,香而不散,色紫入肝,能引血中之气,肝病用之多效。
(二十二)白扁豆
甘、淡,平。入脾、胃经。
功在健脾和中,化湿,消暑。主治脾虚泄泻,水肿,白带,暑湿吐泻,小儿疳积。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更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
1.《本草新编》:白扁豆,味甘,气微温,无毒。入脾、胃二经。下气和中,除霍乱吐逆,解河豚酒毒,善治暑气。
2.《本草备要》:补脾,除湿,消暑甘温腥香。色白微*,脾之谷也。调脾暖胃,通利三焦,降浊升清,消暑除湿(能消脾胃之暑),止渴止泻,专治中宫之病(土强湿去,正气自旺)。
(二十三)大枣
甘,温。归脾、胃经。
1.补脾和胃,调营卫:本品甘温益气,入脾胃而调补中焦,常作为补益脾胃的辅助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血虚微*、神志不安者。
2.养血安神:大枣功能补益脾胃,脾胃乃营血生化之源,化源充足,心得血养则神志安定。用于妇女脏躁,精神恍惚。
3.缓和药性:在服用攻下药或作用猛烈药物时,用以大枣可缓解药物的烈性,并调和各药的寒热偏性。
1.《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2,《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
(二十四)荔枝
甘、酸,温。入脾、肝经。
生津益血,健脾止泻,温中理气,降逆,补气安神。
1.《玉楸药解》:“荔枝,甘温滋润,最益脾肝精血。阳败血寒,最宜此味。功与龙眼相同,但血热宜龙眼,血寒宜荔枝。干者味减,不如鲜者,而气和平,补益无损,不致助火生热,则大胜鲜者。”
2.《本草述钩元》:肉味甘气温。入手足少阴厥阴经。通神益智。健气驱寒。止渴。益颜色。
(二十五)乌梅
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敛肺止咳,生津,涩肠止痢,安蛔。
1.《神农本草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2.《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3.《本经逢原》:乌梅酸收,益津开胃,能敛肺涩肠,止呕敛汗,定喘安蛔。
(二十六)枸杞子
甘,平。归肝、肾经。
1滋补肝肾,生精养血:枸杞为滋补强壮之品,久服可坚筋骨,耐寒暑,明目安神,令人长寿。
2.滋阴润肺止咳:用于阴虚劳嗽证。
1.《本草纲目》: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2.《本草通玄》:枸杞子,补肾益精,水旺则骨强,面消渴、目昏、腰疼膝痛无不愈矣。按枸杞平而不热,有补水制火之能,与地*同功。
3.《中药大辞典》:枸杞滋肾,润肺,补肝,明目。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精。
(二十七)木瓜
酸,温。归肝、脾经。
除湿利痹,缓急舒筋,消食,治脚气。
《本草纲目》:主心痛,煎汁洗风痹。
《食物本草》:主利气,散滞血,疗心痛,解热郁。
《陆川本草》:治手足麻痹,远年烂脚。
《日华子本草》:止吐泻奔豚及脚气水肿,冷热痢,心腹痛,疗渴。
(二十八)韭菜
味甘、辛,性温,归肝胃肾经。
1.温中开胃:用于脾胃虚寒,食少呕吐,或噎膈反胃,胸膈作痛。或脾胃虚寒,呕吐少
食,或噎膈反胃,胸膈作痛,胃有痰浊瘀血者。
2.行气活血:韭菜辛辣气味,有散瘀活血,行气导滞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反胃、肠炎、吐血、胸痛等症;亦常用于气滞血瘀所致胸痹作痛,胃脘痛者。
3.补肾助阳:韭菜性温,味辛,具有补肾起阳,故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早泄等病症。
1.《本草拾遗》: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腑脏,令人能食,益阳,止泄自脓、腹冷痛,并煮食之。叶及根生捣纹汁服,解药毒,疔狂狗咬人欲发者;亦杀诸蛇、虺、蝎、恶虫毒。
2.《本草衍义补遗》:研汁冷饮,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气。
3.《本经逢源》:韭,昔人言治噎膈,惟死血在胃者宜之。若胃虚而噎,勿用,恐致呕吐也。
(二十九)香菜
味辛,性温,归肺、胃经。
1.健胃理气:本品气味芳香,能开胃消食,增进食欲。
2.发汗透疹:本品辛温香散,能发散风寒,透疹外达,用治风寒束表,疹发不畅,或疹出而又复隐者,可单用煎汤局部熏洗。
1.《本草纲目》:刀豆,《本草》失载,惟近时小书载其暖而补元阳也。又有人病后呃逆不止,声闻邻家,或令取刀豆子烧存性,白汤调服二钱,即止。此亦取其下气归元而逆自止也……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呃逆,益肾补元。
2.《中药材手册》:补肾,散寒,下气,利肠胃,止呕吐。治肾气虚损,肠胃不和,呕逆,腹胀,吐泻。
(三十)羊肉
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
补血益气:本品自古以来就供食用和药用,是食补药物的代表,而具有补虚损,益气血之功。用于气虚所致羸瘦,疲惫无力。
温中暖肾:因其性温能温阳,亦用于肾虚阳衰,酸膝酸软,尿频,阳痿。用于中焦虚寒所致里急腹痛,胁痛、寒疝。
1.《本草纲目》:“羊肉补中益气,性甘,大热。”
2.李杲:“羊肉甘热,能补血之虚,有形之物也,能补有形肌肉之气。”
(三十一)鸽子肉
咸,平,归肝、肾经。
1.(细火慢炖)滋肾益气:鸽肉能滋养肝肾之阴,又能益气而补虚。
2.(短时间煎煮)祛风解毒:用于肠风下血。
1.《随息居饮食谱》:清热,解毒,愈疮,止渴,息风。
2.《本经逢源》:久患虚羸者,食之有效。
3.《本草再新》:治肝风肝火,滋肾益阴。
(三十二)狗肉
咸,温。入脾、胃、肾经。
温补脾肾:狗肉味甘性温而长于温补中焦;补肾助阳。
1.《名医别录》:主安五藏,补绝伤。
2.《日华子本草》:补胃气,壮阳,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力。
3.《医林纂要》:补肺气,固肾气,壮营卫,强腰膝。
4.《本草纲目》犬性温暖,能治脾胃虚冷之疾,脾胃温和而腰肾受荫矣。
(三十三)牛肉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用治虚损羸瘦,消渴,脾弱不运,痞积,水肿,腰膝酸软。
1.《名医别录》:主消渴,止泄,安中益气,养脾胃。
2.《本草拾遗》:消水肿,除湿气,补虚,令人强筋骨、壮健。
3.《医林纂要》: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也。
4.《雷公炮制药性解》:*牛肉,主安中益气,健脾养胃,强骨壮筋,其乳补虚弱,养心肺,润皮肤,解热毒,止消渴,润大肠。
(三十四)鹿肉
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
补五脏,调血脉,壮阳,下乳汁。冬令之补品,凡年老体弱、肾阳不振、肾气虚弱者食之宜。
1.《食疗本草》:补虚羸瘦弱,利五脏,调血脉。
2.《医林纂要》:补脾胃,益气血,补助命门火,壮阳益精。
3.《本草纲目》:邵氏言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为纯阳之物,能通督脉,故其肉、角有益无损。
(三十四)糯米
味甘,性微温,归脾、胃、肺经。
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少食腹泻;气虚自汗;消渴口干等。
1.《名医别录》: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
2.《本草拾遗》:止消渴。
3.《本草纲目》:糯性黏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暖脾胃,止虚寒泻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三十五)山楂
酸、甘,微温。入脾、胃、肝经。
消食积,散瘀血,利尿,止泻。用于治疗食肉不消;产妇恶露不尽,腹中疼痛,或儿枕作痛;高血压;小儿脾虚久泻。
1.《本草求真》:“山楂,所谓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积,用此酸咸之味,以为消磨,待食行而痰消,气破而泄化,谓之为健,属消导之健矣。”
2.《医学衷中参西录》:“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
食疗药膳需要兼具“色”“香”“味”“形”“效”,以上食材皆可作为扶阳之用,常常相互搭配,或者和中药相互配伍,经过一定的烹饪手法,成为具有扶阳之用佳肴,可用于心脏康复的1至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