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
我们又见面啦~你还好吗?
研一亦研医,梧桐冀无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吴××男29岁病历号年前曾患腹泻,未经医生治疗,服中成药数日,腹泻次数减少。以后逐渐形成晨醒即急入厕便泻1次。初不介意,近2年则感体力日虚,消化无力,有时恶心,小便短少。舌苔白垢,六脉沉弱。辨证立法
鸡鸣之泻是属肾虚,肾司二便,故有便泻溲少。六脉沉弱为虚寒之征,舌苔白垢,系寒湿不化,拟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味治之。处方
二诊:服药2剂,无变化,症如前,药力未及,前方姜、附各加5克。三诊:服药10剂,见效,已可延至中午如厕,仍属溏便。体力较好,食欲增进,已不恶心,小溲也多,改用丸剂。
处方
七宝妙灵丹,早晚各服半瓶,服20日。
四诊:服七宝妙灵丹不如服汤药时效果明显,大便每日1次,仍溏泻,肠鸣不适,拟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合四神丸治之。
五诊:前方服7剂,大便每日1次,已成软粪,肠鸣止,食欲强,拟用丸方收功。
处方
每日早服四神丸10克,晚临卧服附子理中丸1丸。
解读
天明初醒即须入厕,即所谓鸡鸣腹泻。中医文献均载为肾虚之候,缘以“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因而寒从中生,非自外受。治之以温肾阳。然泄泻无不与脾胃有关,不独温肾,亦应温补脾胃,则收效甚速。本策即循此法,4年夙疾,五诊治愈矣。
肉豆蔻——补骨脂
肉豆蔻温中散寒,行气消胀,收敛涩肠止泻;补骨脂补肾壮阳,补脾止泻,固精缩尿。肉豆蔻以补脾为主,补骨脂以补肾为要。二药伍用,一脾一肾,脾肾双补,补肾阳、温下元,以除下焦阴寒,温中土、运脾阳,以化湿止泻。
补骨脂、肉豆蔻伍用,名曰二神丸。出自《普济本事方》。治脾胃虚寒,不思饮食,泄泻不止。明·孙一奎用以治疗脾胃虚弱,全不思食,服补脾药不效者。清·张璐以补骨脂、肉豆蔻各等份,治肾藏阳虚,五更泄泻。
夫慢性泄泻,有脾虚不能制水者;有肾虚不能行水者。前者以肉豆蔻之辛温,温脾以制水;后者用补骨脂之辛燥,补肾以行水。
二药相合,脾肾双补,泄泻可除。二者取舍多少,应随证化裁。肾虚为主者,主取补骨脂,佐以肉豆蔻;脾虚为甚者,主选肉豆蔻,佐以补骨脂。
炒萸连(炒吴茱萸、炒*连)
*连、吴茱萸伍用,出自《丹溪心法》左金丸。*连、吴茱萸按照6:1的比例组成,治肝经火郁,吞吐酸水,左胁作痛,少腹筋急为疝。北宋《太平圣惠方》中,*连、吴茱萸按1:1比例配伍,称茱萸圆方,主治虚寒型下痢水泄。
*连、吴茱萸各等分,张景岳命名为*连丸。用于治疗肠红便血(大便出血)、痔疮肿痛等症。还用于治疗肝火胁肋刺痛,或发寒热,或头目作痛,淋秘泄泻,一切肝火诸症。
*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吴茱萸温中散寒,下气止痛,降逆止呕,杀虫。*连苦寒泻火,直折上炎之火势;吴茱萸辛散温通,开郁散结,降逆止呕。二药伍用,有辛开苦降,反佐之妙用。以*连之苦寒,泻肝经横逆之火,以和胃降逆;佐以吴茱萸之辛热,从类相求,引热下行,以防邪火格拒之反应。共奏清肝和胃制酸之效,以治寒热错杂诸症。
肝为风木之脏,气行于左,应受肺金的克制,方不致过亢。本方用*连泻心火,使心火不克肺金,肺金不受克,方能有力制约肝木,肝(左)得肺(金)制所以叫左金丸。《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四》说:"胡天锡曰:左金丸独以*连为君,从实则泻其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燥开其肝郁,惩其扦格,故以为佐。然必本气实而上下虚者,庶可相宜。左金者,木从左而制从金也。"施师认为,寒热错杂之证,临证之际颇为多见。但寒热的比重,却是千变万化,故用药的分量,也应随着寒热的变化而增减。
如热较甚者,多取*连,少佐吴茱萸;反之寒甚者,则多用吴茱萸,少取*连;若寒热等同,则二者各半为宜。
附子——干姜
附子辛温大热,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脉纯阳之药,外通于皮毛而除表寒,里达于下焦面温痼冷,彻内彻外,诸脏各腑,果有真寒,无可不治;干姜气足味厚,暖脾胃而散寒回阳,通脉以救逆。二药伍用,温中止痛,回阳救逆之力倍增。前人谓"附子无干姜不温",即是此意。
明代医家孙一奎以干姜15克、附子10克名,曰姜附汤。治中风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忽然晕倒,口吐涎沫,状如暗风,手足厥冷,或复烦躁兼阴症,伤寒大便利而发热者。
干姜与附子伍用,干姜可以加强附子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功效,前人所谓"附子无干姜不温",即可说明二者伍用的重要性也。
赤茯苓——赤小豆
赤茯苓色泽淡红,以利窍行水,清利心、小肠、膀胱湿热为主;赤小豆苦、酸,性平,善于下行,既能清利湿热、行血消肿、通利小便,令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其功益彰,清热、渗湿、利尿止泻之功倍增。
血余炭——禹余粮
血余炭和血止血,厚肠止泻,通利水道;禹余粮涩肠止泻,收敛止血。二药伍用,厚肠防腐、涩肠止泻、和血止血的力量增强。
禹余粮、血余炭伍用,治疗慢性腹泻、慢性痢疾均有良效。尤其对肠黏膜有损害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更堪选用。施师认为:本品除有收敛止泻的作用之外,其分子颗粒尚可吸附肠黏膜,起到防腐和保护黏膜,使溃疡面早期愈合的作用。
慢性痢疾,属于阿米巴痢疾者,应伍以鸦胆子10~20粒,用馒头皮包裹,吞服之,其效更佳。
若湿气重者,可参合淡渗之法,伍以车前草,旱莲草、益元散之类,收效更著。
黎明前作泄,名曰五更泄、展泄、瀤泄。多为肾虚所致,常与四神丸方参合使用。
茯苓——白术
白术甘温补中,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消滞,固表止汗;茯苓甘淡渗利,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白术以健脾燥湿为主;茯苓以利水渗湿为要。二药伍用,一健一渗,水湿则有出路,故脾可健、湿可除、肿可消、饮可化、诸恙悉除。施师用于治疗肺结核诸症,即遵培土生金之意也。
梧桐看
(待学习,待开发,敬请期待!)
本医案摘自《施今墨医案解读》,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