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随证加减选方加减
TUhjnbcbe - 2022/6/23 16:11:00
我们经常在一些方剂中看到“随证加减”或“随症加减”的字样,也有很多方剂称作某某汤加减或加减某某汤。那么,“症”和“证”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随证加减”?一、症证有别在中医学中,“症”和“证”是不同的。“症”,是指疾病的某一临床症状,是疾病引起患者主观感觉不舒适、不正常的现象,如头痛、发热、腹胀、泄泻等等。症状虽然可以反映疾病的本质,但单凭某一症状则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病和证的概念。例如发热,它只是一个症状,并非是一个诊断,因此要想弄清它的原因,还须进一步检查分析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若为内伤发热,要分清是阴虚发热,还是气虚、血虚发热?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弄清病因病理,才能制定正确的治疗原则而开方用药。“证”,是指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它是各种致病因素即正邪相互斗争过程中出现的一组病理体征和主观症状的综合。判断准确的“证”,常可反映出疾病的属性、病变的部位、疾病的病因病理和正气的虚实。如一患者面色萎*、消瘦,胃脘隐痛、遇寒加重、喜温喜按、纳差、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通过四诊及辨证得知:本病的起病是饮食失节,脘腹受凉;病变部位在脾胃,病机是寒湿伤脾,脾失健运;疾病属性为寒,正邪双方对比正虚明显。综合诊断是:“脾胃虚寒”证,从而制定出温补脾胃的治则。因此,“证”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是立法、处方、用药的依据。通过“症”和“证”比较,可以看出:“症”为标,“证”为本;“证”为因,“症”为果。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二、随证加减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药”,随证加减。这说明中医的各种经典名方,不是按照阴阳五行推理出来的,而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针对性较强的药物组成的。证候单一,用药单一,证候复杂,用药也复杂。因此,任何经典名方都可以根据临床实际进行加减,不仅药物可以加减,而且药量也可以加减。例如桑菊饮,基本方由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组成,在临床运用时,可以随证加减:气分热盛加石膏、知母;咳嗽较频加*芩;咳痰*稠加瓜蒌、*芩、桑白皮、贝母;络伤咳血加白茅根、茜草、丹皮;伤津渴甚加天花粉;热毒咽痛加玄参、板蓝根。又如桂枝汤,由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3枚、炙甘草6克所组成,如果将药物和药量作适当加减,就变成小建中汤:芍药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生姜9克、胶饴30克。如果对小建中汤再作加减,就变成*芪建中汤:*芪15克、芍药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生姜9克、胶饴30克。这样的例子极多,不再一一列举。可见,方剂中药物和药量都是随证加减的。三、多证同治疾病的病因有单一的,也有多样的,很多疾病的病因是多样的。对于病因多样的疾病,要多证同治,有什么证就用什么药,不能受药性的限制,如寒热并用、补泻并用、升降并用,如此等等。因此,药物重在功效,重在合理组合。例如半夏泻心汤,由半夏15克、*芩9克、干姜9克、*参12克、炙甘草9克、*连3克、大枣4枚所组成,其中寒热药并用,补泻药并用。如果证属肝郁脾虚,痰气交阻之痞证,可对半夏泻心汤加减:*参12克、法半夏10克、干姜6克、*芩10克、*连6克、大枣12克、生甘草6克、白术12克、柴胡12克、枳克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佛手10克、青皮10克、煨木香10克、吴茱萸3克。其中不仅寒热药并用,补泻药并用,而且升降药并用。总之,中医是辨证的活的科学,临床辨证治疗要思路广泛,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之所以要谈“随证加减”的问题,是提醒自己在学习经典名方时,要重点掌握辨证方法和组方方法,而不要禁锢在经典名方的用药上。“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就是这个道理。

●伤寒论背诵条文

●收藏

种疾病特效穴(一病一穴)

●年中医师原题,看看你能得多少分?●人民日报:唤醒更多经典名方●央视60集《*帝内经》纪录片,珍贵收藏●《董氏奇穴》全集内部教学视频免费领取●《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全五十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随证加减选方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