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为太仓,水谷气血之海。有道是,脾胃不好百病生,脾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脾胃功能良好,则气血旺、体格壮;脾胃虚弱,百病从生。很多时候,调理脾胃或许才是关键!然,该如何调理脾胃?正文中的八大方法且学且记好!
一、脾的功能1运化就是运输和消化的意思,吃进去的东西首先到胃里初步消化,但还不能被人体直接利用,接着要被脾进一步消化产生精微营养物质上疏松到肺(也叫升清),再靠气血的运行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进行滋养。所以,脾不好,吃再多也无法转化成营养被人所利用,都给排出去了。
2疏布水液对水有调节作用,之所以湿气大,痰湿,湿热等等都是因为脾该功能发生障碍。“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病生湿;脾为生痰之源”都是脾和湿关系的经典描述。
3益气一说到气血,一般是指脾气虚+肺气虚,很多时候,脾气虚是根源。人最总要的气是真气(中医中称为宗气),脾将水谷精气上输于肺,于吸入的清气结合而成宗气重要部分,如果没有脾胃之水谷精气,那么人体光靠呼吸而来的气是不够支撑身体的运行。
4统血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血管之外。一旦脾虚,则血就容易失控,比如月经会淋漓不尽、量过多等各种出血问题,结果馆处理伤口就是止不住血,就要考虑下是否脾又问题。
一、脾的两大特性
1喜燥恶湿脾容易生湿,湿邪过盛也容易困脾,二者互为因果。
2脾气主升和胃气相反,胃气主下降,中医人把主升这个特性叫升清,就是往上运输输布的意思。其关键的功能维持五脏六腑的位置不下垂,如果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则会气短懒言,久泄,子宫下垂等下垂症状。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认为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又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就是人生存的根本。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以及生命的存亡,脾胃不足,元气虚弱是内伤疾病的主要成因,且脾胃气虚,元气不足,形气俱虚,无阳以护其营卫,故易感受外邪,不任风寒,说明了不论外感内伤,皆以脾胃元气的充盛与否有关。这些皆说明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调理脾胃的方法,一般说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八类。
一、健脾法1益气用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能食不能化,以致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面色不华、肌肉消瘦、腹胀痞闷。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资生丸等。
2温阳用于脾阳不足,寒从内生,畏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清谷。方如理中汤,甚则附子理中汤。
3升阳用于脾胃虚弱,清阳不能上升,反被湿困,以气轻味薄者升举下陷的清阳,借以达到健脾的目的,或辅以健脾益气之品,其效益彰。凡大便溏泻,湿困脾土,或阳气抑遏于中焦,皆可用升阳法。方如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升阳汤、升阳散火汤等。升阳与益气药同用,并用升提作用,可用于中气下陷、大便滑脱及脱肛等症。
二、养胃法1生津热病伤津,口干喜饮,不思饮食,可用甘寒生津之剂,如雪梨浆、五汁饮。
2养阴胃阴不足,舌质干红,甚则舌光如镜,心烦不寐,大便干结等,可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玉竹麦门冬汤。
三、祛湿法1燥湿用于湿困脾土,口淡纳减,脘闷腹胀,大便溏泄,舌苔白腻,脉象濡软等症。方如平胃散。食疗如红豆薏米汤。
2芳化用于湿困脾土,升降失司,脘腹胀闷,大便溏泄,腹痛呕吐,或有寒热身痛。方如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
3渗利湿聚为水,溢于肌肤而肿,水走肠间而腹泻,口淡不渴,小便不利,皆可用渗利之剂。辛淡渗利如五苓散,苦温辛淡如三仁汤、胃苓汤,如湿郁化热,苔*而腻,则宜苦寒辛淡,方如杏仁滑石汤、*芩滑石汤。
4涤饮脾阳不足而痰饮内停,肠鸣便溏,纳食减少,或兼心悸短气,呕吐涎沫,方如苓桂术甘汤。
5化痰脾湿生痰,咳嗽痰多,痰呈泡沫清稀,可用二陈汤,或与平胃散合用,名平陈汤。亦可用导痰汤、香砂二陈汤。
四、消导法1消食用于饮食停滞,不思饮食,吞酸嗳腐,或兼发热,或兼便泻。方如保和丸、山楂丸、枳实导滞丸等。食疗如山药饭:山药、莲肉、米仁、扁豆各30克。洗净切碎,莲肉去皮、芯后煮烂,再与粳米一起煮饭。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2消瘀用于血瘀成积,胁下痞块,脾之积名曰痞气,肝之积名曰肥气,即于左右肋下痞块,可用鳖甲煎丸、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
五、攻下法1温通脾阳不足,阴寒内结,大便不通,或腹中冷痛,宜半硫丸、温脾汤。
2寒下邪热犯胃,热甚化燥,燥结肠间,大便不通,腹痛拒按,宜三承气汤。如兼胃阴不足,津液失润,虚实夹杂,可用增液承气汤、玉烛散。
六、清胃法1泻火胃火上攻,牙龈肿痛,面颊发热,或牙龈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口腔溃疡,或口臭便秘,宜清胃散、玉女煎。甚则亦可用寒下法以泄胃火。
2清热阳明胃热,大渴,大汗,大热,大烦,脉大,或消谷善饥,渴而无热,宜用白虎汤,或张锡纯凉解汤(薄荷、蝉蜕、生石膏、甘草)、寒解汤(连翘、蝉蜕、生石膏、知母)等。
七、苦辛法脾胃俱病,脾湿胃热,湿热蕴结中焦,以致心下痞满,不思饮食,口黏呕恶,饮水不多,大便黏滞不爽。因湿为阴邪,非辛温不能宣通其湿,热为阳邪,非苦寒不能清解其热,故宜苦辛法,亦称辛开苦降法,方如小陷胸汤、王孟英的苏叶*连汤等。如果虚实夹杂,可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干姜*芩*连人参汤等。
八、理气法1温通脾胃气滞,胃脘寒痛,喜热喜按,或气滞不通,矢气全无,腹痛且胀,可用良附丸、天台乌药散、沉香降气散。
2凉散气滞热痛,喜凉畏热。方如金铃子散。
3降逆胃有热邪,不降反升,胃气上逆而呕吐酸苦,或见呕逆,可用橘皮竹茹汤。胃有寒邪,或夹痰气上逆,呕吐嗳气,口淡不渴,可用小半夏汤、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吴茱萸汤等。
以上都是脾胃病从本脏治疗的方法,由于脾胃病还可由他脏引起,或是脾胃发病以后影响他脏,因此除调理脾胃以外,有时还兼治他脏,如肝气郁结乘于脾胃,则疏肝健脾或疏肝和胃;脾气不足,化源亏乏,以致心血虚损,则宜健脾养心;脾阳不足日久而肾阳亦亏,宜温补脾肾;脾虚可以引起肺气不足,肺虚也可导致脾虚,化源匮乏,肌肉瘦削,皆宜健脾补肺,等等。说明了调理脾胃,可以直接调治,亦可以他脏合并调治,由于脾胃是后天之本,调理脾胃在防治各种疾病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重视。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