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医调养脾胃
TUhjnbcbe - 2022/6/18 15:43:00

《*帝内经》中说道:“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意思是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气机升降枢纽。中医所说的“脾胃”,并不是西医上的脾脏和胃脏,而是包括脾、胃、小肠、大肠等器官在内的综合功能。中医理论是脾主升胃主降,胃通过消化吸收排空,脾把胃吃进去的食物吸收精华。脾的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分化水湿。简单来说,就是将食物消化吸收,转化成为气血,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

《脾胃论》一书也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书中说道:“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邪,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这是说感染了风邪,就会生病,但不管生什么病,都可以从脾胃调理入手。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故治疗脾胃病宜补益脾土,以健运脾胃、调理气机升降为主,燥湿相济。脾胃病讲究“三分治,七分养”。脾胃养生当先纠其始发原因,即认真审视自己脾胃虚损的形成原因,从根本上给予干预,做到“治病必求其本”,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脾胃病发作。

1健脾化湿法tingjing

我国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脾胃的养生作用,“健脾不在补而贵在运”,所谓“脾胃一病,五乱并作”,一旦脾胃运行不畅,就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善于调理脾胃的人,可杜渐防微,预防疾病侵袭。

健脾化湿是针对湿气较重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湿气重患者全身乏力,周身困重,头重如裹,胸闷,食欲不振,食后恶心腹胀,大便稀。临床治以健脾化湿,食疗可用山药、生薏米、白扁豆。

对于小儿脾虚湿滞,比如不爱吃饭、便秘、腹泻舌苔发白等病症。古代医学家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特别是对于小孩来说,由于脏腑尚未发育成熟,脾胃薄弱,如果饮食不当,就很容易使脾胃受损,导致食欲不振、感冒、咳嗽等病。中医认为:脾喜燥而恶湿,喜运而恶滞,寒湿困于中州,脾失健运之权,因此需要用运脾化湿法开郁宽中,疏化水湿。运脾化湿法常用的中药有苍术、砂仁、乌梅、诃子、山楂、干姜、猪苓等,这些药材有助于芳香醒脾、燥湿助运、疏利水湿。

2运脾和胃法

脾主升胃主降,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会出现胃胀、胃痛、口苦、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等病症,要用运脾和胃法治疗。

《*帝内经》指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我们所说的脾胃之气,即胃气。食物和药物都需要经过脾胃功能的运化,才能够输布全身,发挥作用。因此,如果脾胃不适,就会影响药物的消化吸收,甚至增加脾胃负担,损害脾胃功能,加重病情。

运脾和胃法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白芍、当归、枳实、陈皮、法半夏、生姜、甘草等,用这些药材有助于行气解郁、醒脾和胃。

3温运脾阳法

寒凉损伤脾阳,或久病、素禀脾土虚寒。脾性喜温而恶寒,火不暖土,阳气不振,失于蒸腾鼓动,则水谷难以熟腐转运。阳气不振,阴寒内盛,表现为面色发*、浑身乏力、神疲怯冷、脘腹冷痛、食欲不振、胀、腹痛、消化不良、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等,治当温运脾阳,以驱阴寒之气,常用的中药有炮姜、肉豆蔻、益智仁、砂仁、草豆蔻、附子等。

4养胃助运法中医认为:胃为阳腑,体阳而用阴,阴分不足,胃失濡润,亦不能受纳和熟腐水谷。湿盛则伤阳,燥盛则伤阴。如果平时喜欢吃辛辣的食物,就很容易使胃津亏乏,损伤脾胃。胃阴不足表现为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发*、舌红少苔等,需用养胃助运法治疗。常用的中药有公英、*连、元胡、川楝子、枇杷叶、竹茹、花粉、石斛等,有助于生津养胃、补脾养阴。5养脾胃药膳很多人觉得脾胃病离自己很遥远,因为从来没有在体检中发现自己的“脾”有问题。实际上,很多疾病都与“脾”有关,只有脾胃运行畅了,身体才能健康。以下介绍两种有益于脾胃养生的药膳。1、山楂麦芽茶材料:山楂10g(生山楂、炒山楂均可)、生麦芽10g、红糖适量组成。做法:山楂洗净,与麦芽同置保温杯中,倒入开水,加盖泡焖10分钟,代茶饮用,随饮随添水,可加入适量红糖调味。功效:此茶适用于饮食过量、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所致厌食恶心、胃腹胀闷、打嗝以及大便溏泄、气味臭秽等不适的调治。2、消食鸡蛋羹材料:山药、茯苓、莲子、生麦芽、槟榔各15g,山楂20g,鸡内金30g,鸡蛋、盐、酱油、香油、小葱等各适量。做法:上述材料,除鸡蛋和调料外共研细末,备用。用时每次取5g药末,加鸡蛋1枚、清水适量、盐少许,调匀上笼蒸熟,出锅后加酱油、香油、小葱调味。功效:此药膳适用于平素消化功能虚弱者,或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胃腹胀闷、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消化不良等症状。6三元参苓膏三元参苓膏用虫草参从上焦开提清气,益气扶正;以代代花、内金、炒麦芽疏肝理气、健脾消食,以宽中焦;以茯苓、山药助虫草参健脾利湿、益气补肾之效;以白扁豆补肺胃之体;砂仁、肉豆蔻二物皆芳香,合益智仁可补肾助阳固下焦、涩滑脱;佐陈皮、小茴香通三焦之壅郁,补而不滞,兼醒脾胃。达到通三焦,利五脏,调节胃肠运动,健脾祛湿,改善代谢和提高免疫等作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调养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