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中医的人,应该没有人没听说过温胆汤。这个由一千多年前的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里记录的经方,流传至今还在治疗小到咳嗽、痰多,中到湿疹、扁平疣,大到眩晕、癫痫等等各种乱七八糟的病症。
光芒万丈的温胆汤,方子里面到底有什么神药,竟然有如此广阔的疗效呢?看到药方,估计你都不敢相信,整个药方里没有一样能算得上珍贵药材,而且这几味简单的药组合在一起,也只能治一种病——痰湿。
温胆汤档案
方名:温胆汤
出处:《千金方》药王孙思邈所著
配伍: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甘草(一两)、生姜(四两)
看完温胆汤的方子,我们与其说温胆汤神奇,能治百病,不如按照一句老话讲,“怪病皆由痰作怪”,痰湿为病机,很多奇奇怪怪的病,都是因为痰湿导致的。
一旦按照中医思维明确病机是由痰湿引起的,都可以用温胆汤进行治疗。所以按照西医的病名,温胆汤可以治的病特别多,多到几乎无法统计。
而我们现代人大部分身体都有痰湿,不信你自测一下,下面的十条,看看你自己符合几条:
1脸上油腻腻的。有诸内必形诸外,身体里黏糊糊的水汽多了,肯定要想办法冒出来了,皮肤油腻,脂溢性皮炎……
2头油很重,头发像打了摩丝一样。慢慢的头发就会掉,这就是所谓的脂溢性脱发……
3怎么也睡不醒,越睡越想睡,见了床和沙发感觉比亲人还亲。
4吃的不多,但就是日益变胖。捏一把你自己身上的肉,是否松软如棉。大腹便便,有着硕大的圆滚滚的肚子,你是否还能低下头看到自己的脚尖?
5总感觉很累,不愿意走动,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能躺绝不坐,能坐绝不站,能站绝不走。以为自己身体很虚,想吃点补药,
一吃补药身体更不舒服了,更沉重。
6拉出来的大便也是湿哒哒的,粘在马桶上,大便时间很长,浪费的手纸也很多,大便黏腻,很臭。
7有口臭,会有脚气,会有痛风,会有阴囊潮湿,会有白带异味……
8口渴。也许你想不通,湿气重了,怎么还口渴呢?痰湿归根结底是脾虚,脾生湿不生津,口当然就会容易渴了。
9舌头胖大,伸出来很腻,舌苔厚厚的,会发*,也可能不*,但就是很厚很厚
10咽喉里好像有东西卡在那,吐不出来又吞不下去,时有时无,看似是慢性咽炎……
以上10点,具备4、5点以上,就可以确诊为痰湿体质了。
中招痰湿体质后,当这个痰形成了,随着人体气机流动时,痰停到哪里,病就在哪。痰停在肺,就会咳喘,就会有肺结节;痰阻碍于心,心血不畅,就会胸闷心悸;痰停在胃,胃气不能降,就会恶心呕吐;停在经络筋骨,就会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停在子宫,就会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停在咽喉,就会有梅核气,感觉喉咙有异物;痰迷心窍,就会神志不宁,心情抑郁或焦虑;痰火扰心,就会发狂,失眠……
开篇我们就提到,“怪病皆由痰作怪”,现在我们就能更深刻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很多寻常普通的病很奇怪,用了很多方法就是治不好,原来是痰作怪,只要把痰化掉了,这些病不就治愈了。
比如很多人眩晕,怎么也治不好,把痰化掉就好了。还有的人迁延不愈地咳嗽,吃点肥甘厚腻就咳嗽,止咳的药吃了很多也不见好,把痰化掉就好了。还有的人莫名其妙的恶心,胸闷,尤其是躺着胸闷,以为是心脏病,检查心脏没啥事,只要把痰化掉就好了。
那么,痰到底是什么?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正常情况下,食物和水进入人体后,都会经过脾胃的运化,变成津液等精微物质运化到全身。
如果食物和水不能被正常地运化吸收,就变成了中医上常说的“水湿”。当然,吃进体内的食物和水能否转化为人体所需的精微,关键在于脾胃的功能是否强健。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并且“主运化水湿”。如果脾胃出现疲软的现象,水谷进入人体后就不能转化成对人体有用的精微,而是转化为病理产物——水湿。中医认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水湿积聚过多就会变成饮,饮聚集久了,慢慢会变化成痰。
中医将痰分为无形之痰和有形之痰。无形之痰,存在于人体的脏腑、经络、皮里膜外、四肢百骸,随着气的流动而流动,或停留下来,阻碍身体的气机,你看不见摸不着也吐不出来。无形之痰虽然从外表不易被看到,
但常常能通过触摸感受到,比如异常的柔软处、或增厚处、或肥满处、或冰冷处等等,摸上去可能呈现出团块、条索、片状或网状等不同形状。无形之痰也可以通过身体的一些症状提现出来,比如很多人睡觉打呼噜,这就是无形之痰,是痰阻息道,呼吸不畅导致的。比如有的女性总觉得喉咙有异物感,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这也是无形之痰在捣鬼,无形之痰与邪气相结合。有形之痰比较好解释了,就是我们吐出来的痰。吐出来的痰有白痰、*痰、绿痰、黑痰。白痰说明身体有寒,*痰绿痰说明身体有热。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是产生痰的源头,因为脾出现虚弱,水谷精微无法得到及时的运化,才滞留下来,凝结成痰。脾主升清,它要将精微物质上输给肺,当脾虚生了痰之后,这些痰也会随着精微物质一起上输到肺中。当肺中的痰越积越多,我们就会感觉到,并且本能地通过咳嗽的方式将痰吐出来。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脾胃虚弱的话,痰会接二连三地产生,哪怕你一直在吐痰,终究也无法将所有的痰吐干净。打个比方,上游的水不干净,下游就没有干净的水喝。
所以,加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和肺的宣发能力,双管齐下才是治痰之道,治标又治本。
一千多年前药王孙思邈的方子温胆汤,就是治疗痰湿,治标又治本的方法。
宋代名医陈言《三因方》一书中,将孙思邈温胆汤方子中的生姜用茯苓替换,增加了健脾利湿的功效,俾湿去则痰不生。罗大伦推荐的温胆汤的泡脚方也是用茯苓代替生姜的方子:
茯苓30g、法半夏6g、陈皮9g、炙甘草6g、竹茹6g、枳实6g。
孙思邈说,温胆汤的第一要务是治疗虚烦不眠,这种失眠是由于胆气不足而造成的胆寒之症。
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的胆为什么待着待着就寒了呢?为什么胆寒了就会造成失眠呢?
中医这么解释,有的人先天胆气虚,这是父母给的,还有些人是后天因疾病、脾胃虚寒、突生变故、过度思虑等都可能造成胆气虚寒。胆寒则凝滞,由脾胃产生的湿气就会慢慢在胆腑里凝聚成痰,痰久不除,就会化热。清代名医*元御先生画了一幅人体气机升降图,将人体气机运行画了两个圈圈,心火在上,肾水在下,脾居中轴,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这个圈就运转起来了。正常的运转就能水火既济,俩字儿——和谐。
本来我们的胆气是要往下降的,现在有了热,热就会往上走,就会干扰心神,心神不宁当然就睡不着了。
祛痰要健脾,这是治本。在温胆汤里,健脾用的陈皮和甘草。
陈皮的首要功效是健脾行气,第二是燥湿化痰。通过陈皮把脾温暖了,同时再加以陈皮那种特别的芳香味道,脾都是喜欢的,芳香醒脾嘛,脾从睡觉状态醒来,开始干活了,身体气机运转的圆圈圈也就正常工作了。
陈皮在调理脾胃或在配制中成药时被广泛应用,古方“二陈汤”和“陈皮半夏汤”中的主要成分便是陈皮,是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的良药。
广东人喜欢煲汤、喝汤,是全国闻名的,陈皮在广东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煲汤还是焖肉,都少不了陈皮,所以民间有言:“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
秋冬季节,老年人容易出现咳喘、多痰的现象,此时,不妨用陈皮泡水服用,或是多喝陈皮煲的汤,对于化痰止咳有很好的效果。
甘草的作用补脾,补充脾胃的津液气血。甘草是中医开方子特别喜欢用的一味药,俗语讲“十方九草”,这个草就是甘草。以补益来说,甘草远不如人参,为什么药王孙思邈在温胆汤这一千古名方中也选用甘草补脾呢?只因甘草甘甜性本温,调和诸药首为尊,阴阳六脉皆能入。
用甘草补了脾,用陈皮健了脾,通俗理解就是给脾这台发动机更换了高标号机油让它好好工作不要怠工,并且给脾这台发动机进行了深度保养,让脾的运输能力增强了,补脾又健脾,身体产生痰的问题就解决了,就好比治疗长江污染问题,先把上游的水的保护好了,不要被污染。
接下来就是下游清淤的工作。刚才我们提到,肺为贮痰之器。肺里有了痰,需要清理出去,温胆汤就用到了半夏。中医称半夏为化痰药,几乎任何化痰的方子都离不开半夏。同时,半夏还有降逆肺气的作用,就是让上逆的气机下来。咳嗽、打嗝、呕吐、流鼻涕等都是上逆,不正常。痰湿阻肺,该肃将的肺气不下来,半夏把痰化了,同时引肺气下行,身体气机运转的圆圈圈就正常运转了。
枳实行气通便,身体里的气运行起来,辅助半夏化痰,并且把身体里的浊气痰湿统统清理,身体就清爽干净了。当然也需要提醒,由于方中有行气的枳实,因此孕妇慎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竹茹化痰清热,把由痰导致的热清理掉,这样不虚烦不眠了。
茯苓被古人称其为“四时神药”,因为它的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茯苓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参、白术、山药等配伍。茯苓也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茯苓还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茯苓的最大药用价值是渗湿利尿。温胆汤中重用茯苓,就是取其健脾利湿的功效,俾湿去则痰不生。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失眠的病机有多种,温胆汤治疗的这种失眠,病人主要表现为过于担忧,心中憺憺,多思多恐,总是担心会有不好的事儿发生,心里充满焦虑。因为胆中虚寒,胆气不足,还常常伴随着紧张烦闷、脾胃失调、大便时干时稀等。观察舌头,会看到舌苔多白腻,边有齿痕。
郑重承诺:地道药材品质保证假一赔十,冷背药材大全!
特别提醒:美好的一天开始啦,喜欢文章的话别忘记点击文章右下角“?在看”两个字或者?分享朋友圈?哦。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