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杨志一治湿十三法下
TUhjnbcbe - 2021/12/28 19:01:00

导读:杨志一先生是江西名医,为经方大家曹颖甫先生的得意门生,并一生致力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研究,善用六经辨治急慢性血吸虫病、传染性肝炎等病证,疗效卓著。

今天继续介绍杨先生的治湿十三法。

7

理气化湿

水湿在人体的代谢,和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若肺气失于通调,脾气不能运行,肾气难以制化,则水湿调节失常,停滞于体内而为病。

其治疗便当用理气的药物调理气机,导滞化湿,以达到气化则湿化,气行则湿行的目的,这在治湿方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代表药物有陈皮、大腹皮、杏仁、蔻仁和郁金等。

在方剂的运用方面,虽然单纯理气化湿的比较少,但在方剂中配用这一方法的例子却是很多的。

如治疗湿温的著名方剂三仁汤,方中杏仁宣通肺气以开上焦,蔻仁醒脾和胃以宣中焦,使气机条达则湿邪易去;

吴鞠通五个加减正气散,用陈皮、大腹皮、杏仁以理气行气;

治疗水湿内盛的五皮饮,方中桑白皮泻肺降气,陈皮理气和中,大腹皮行气化滞,是理气化湿作用比较突出的方剂;

上焦肺郁湿阻用的宣痹汤,亦具有宣肺解郁,理气以化湿的作用;

至于用陈皮以理气化湿的二陈汤,则更是临床上常用的方剂。

8

益气化湿

气机郁滞不能布津行湿,固然可以导致湿邪为病,气虚而气化无力,脾虚运化失常,也是湿病的常见原因。

此时的治疗便当益气健脾以行湿化湿,这便是益气化湿,或称为健脾化湿,主要药物有*芪、*参、白术和茯苓等。

代表方剂中有防己*芪汤,此方原用以治疗风湿在表的表虚证,主要症状有“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方中用*芪补气化湿,白术健脾利湿,防己祛湿利水。

不仅气虚湿邪在表者可用,就是一般气虚湿重或气虚水肿的病人也可用。如慢性肾炎见气虚者,守方服用,有的可收到肿退肾功能恢复的较好效果。

再者还有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此方一方面用*芪、*参、甘草、大枣等益气健脾,另一方面用*柏、泽泻、苍术、白术等清暑化湿。适用于既有发热口苦,苔*腻尿*,又有身倦气短,汗出脉虚的暑湿伤气之证。

东垣的清暑益气汤和王孟英治疗暑热伤阴之清暑益气汤自有不同,而王孟英评论李氏方“虽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未免太偏。

再如治疗脾虚泄泻的参苓白术散,脾虚带下的完带汤,也都是益气健脾化湿的常用方剂。

9

温阳祛湿

温阳祛湿是用辛温或甘温的药物治疗湿邪的方法,主要适用于阳虚而寒湿内盛之证。

此等证忌用寒凉渗利之品,故《医门法律》指出“凡治湿病,当利小便,而阳虚者,一概利之,医之罪也”。

温阳祛湿的主要药物有附子、干姜、桂枝、白术等。

代表方剂有《金匮要略》治疗湿盛阳虚的三个附子汤。

如阳虚而湿邪在表者,用桂枝附子汤,主要用桂枝配附子,助表阳而散湿;

阳虚而湿邪在里者,主要用白术配附子,助里阳而燥湿;

表里阳俱虚,湿邪盛者,用甘草附子汤,桂、术、附三药同用,君以甘温的炙甘草,温阳补中而祛湿。

这种根据不同证候而严格挑选药物的手法,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再者,治疗寒湿着于腰部的肾着汤,方中以甘姜苓术四药相配,也是温阳燥湿的著名方剂。

在*疸病中,由于阳虚寒湿内盛所致的阴*,治用茵陈四逆汤、茵陈术附汤等,也属于温阳祛湿的范围。

10

升阳除湿

升阳除湿一法,在李东垣的《脾胃论》中强调得比较突出。

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用利湿之法是可行的,但在脾胃久衰,清阳不升的患者则不行:“用淡渗之剂以除之,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气矣,是阳气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而阳重衰矣,反助其邪之谓也,故必用升阳风药即差。”

所谓升阳风药是指羌活、独活、柴胡、升麻、防风等,或再配以*芪。

风药能胜湿,清阳升则湿邪去,为治湿另辟一法。

这种治湿方法,在《脾胃论》中多处可见。

如治疗湿热成痿的除风湿羌活汤,治疗湿热肠澼的升阳除湿防风汤,治疗泄泻的升阳汤和升阳除湿汤,四方中防风、升麻、柴胡凡三用,都体现了升阳除湿这一方法。

喻嘉言治疗表邪入里所引起的痢疾,用人参败毒饮以“逆流挽舟”,还有前已提及的东垣清暑益气汤,都包含有升阳除湿的作用在内。

11

苦辛泄湿

苦辛泄湿是以辛开苦降的药物以宣降湿邪方法,前人所谓“湿热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指的便是此法。

凡湿邪困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调,见脘腹满闷食少,呕吐恶心,肠鸣便溏或泄泻等症,便当用苦辛泄湿的方法。

一方面用能开能通的辛味药,如生姜、干姜、菖蒲、香豉、郁金之属,宣透湿邪,升清醒脾;

一方面用能泄能降的苦味药,如*连、*芩、厚朴之类,苦以燥湿,和胃降逆。

此外,尚有半夏一药,味辛而善降,能和中燥湿、散结除满,为此法中的常用药。

在杂病中,因湿邪留恋,寒热中阻,升降失调,而见脘腹痞满痛胀,呕吐下利诸症者,半夏泻心汤为常用方。

方中干姜、半夏辛开散结以和阴,*连、*芩苦降补脾以建中,而四味药又均具有燥湿之功,此外更配参枣补脾建中,用此法治疗肠胃疾患常可收到较好疗效。

在温病中,湿热之邪阻滞中焦,见满闷呕恶诸症,宜用王氏连朴饮。

方中除用半夏外,还用菖蒲、豆豉之辛宣以透湿邪,同时又用*连、厚朴之苦燥湿和胃,为治疗中焦湿温证一常用方。

苦辛泄湿法升中有降,开而能泄,既善治中焦湿热,又能恢复脾胃升降功能,是药味配伍得当的一种治法。

在此法中,最常用的是*连和辛味药的配伍。

如配吴茱萸成左金丸,主治肝胃之气上逆而挟有湿热者;和木香配而成香连丸,主治湿热痢疾;配苏叶成苏连丸,主治妊娠湿热呕吐之证。*连也是其他苦辛泄湿方剂中的主药。

此外,*连配肉桂而成交泰丸,主治心肾不交之失眠。

至于苦辛药的比例,一般为苦多辛少,但也可依据病情而灵活掌握。

12

燥湿化浊

燥湿化浊为针对湿浊在里的一种治疗方法。

所谓湿浊是湿邪的进一步发展,其含义有二。

一为湿邪深结在里,根深蒂固,非一般治湿药所能治愈者;二为湿邪凝聚成形。

其临床表现为面色油垢,或晦滞而黯,腹部胀大,舌苔垢腻,大便深黑污垢,小便混浊不清,或有浊块杂下,或尿中沉淀甚多等。

从这些症状可以看出,这和—般的的湿气或水湿是有所不同的,如果认为“湿浊即湿气”,未免过于笼统。

在具体的治疗方面,如湿浊随温邪深伏膜原,见壮热恶寒,或寒热往来,舌苔垢膩,胸闷呕恶等,宜用达原饮,除用*芩、知母清热外,选用槟榔、草果、厚朴三味懔悍之品直达病所以化湿浊;湿偏重者,宜用雷氏宣透膜原法。

又如湿浊下注,致小便混浊或如乳泔,宜用萆薢分清饮,方中以萆薢为君以清理湿浊。

再如膀胱湿热内盛,而成赤白浊之证,又宜用《医学心悟》萆解分清饮,用萆解、茯苓、车前子,*柏等清化湿浊。

13

解毒燥湿

解毒燥湿是针对湿毒为患的一种治疗方法。

所谓湿毒,可从两方面理解。

第一,表现出湿象,同时又有突出的热象火象者,也称之为湿热毒。

其症状有舌苔*腻,咽喉痛,小便混浊短赤,并有痛感,前后阴热如火燎,妇女带下粘稠腥臭。

其治疗可用苦寒燥湿的方法,但剂量宜加重,并加上清热解毒之品。

第二,湿邪郁于肌肤引起皮肤病者。

如带状疱疹、各种湿疹、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常出现皮肤起疱、糜烂、渗水、瘙痒等症状,且多具有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特点。

治疗应以燥湿败毒为主,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清解片、消风散等,代表性的药物有土茯苓、苦参、*柏、苍术、白藓皮、紫荆皮、地肤子等。

此外,除了各种药膏外涂,还可选用蛇床子、明矾、艾叶、*柏、苍术、苦参、防风、百部等煎汤外洗,或熏蒸患部以燥湿解毒,祛风杀虫,比单纯用内服药收效更捷。

写在后面

以上治湿十三法,虽各有特点和适应证,均可单独应用,但数法联合应用的例子也不乏其例,以上各法中所举方剂,便往往具有这种作用,我们只是就其主要作用进行归类而已。

再如治疗臌胀属湿热内聚的中满分消丸更是突出例子,方中治湿诸药合用,具有苦寒燥湿、淡渗利湿、理气化湿、苦温燥湿和健脾祛湿等多种作用,是治疗臌胀有一定作用的方子。

可见遇到病情比较复杂的病证,数法的联合应用还是必要的。

治湿一法已广泛运用于肝炎、痢疾、肠伤寒、妇科炎症以及皮肤病等的治疗中,他如急腹症、泌尿系感染及结石,风湿性关节炎、肠胃炎、日久不退的发热以及重症肌无力等病症,运用治湿法而见效的病例都可或多或少地见到,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特点。

这或者也说明以上疾病可能有其共同的病理基础,或者说明治湿药物在不同的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我们相信,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深入发展,这些问题是会得到逐步阐明的。

注:本文节选自《杨志一医论医案集》,本书由杨扶国整理,年12月出版。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杨志一治湿十三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