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方
一、关门复溜止泻方
1、组成:
关门: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复溜:太溪穴上2寸。
2、功效:温肾阳,健脾胃,促气化,固肠止泻。
3、主治:泄泻。
4、方解:(略)。
二、足太阴根结洞泄方
1、组成:
隐白:拇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5寸);
中脘:脐上4寸。
2、功效:贯根通结,健脾胃,和脏腑,止泄泻。
3、主治:洞泄。
4、方解:(略)。
三、天枢公孙止利方
1、组成:
天枢:脐旁2寸;
中脘:脐上4寸;
关元:脐下3寸;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公孙: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
2、功效:健脾胃,和肠腑,司气化,止泻痢。
3、主治:霍乱,泄泻。
4、方解:(略)。
四、大都止利摩方
1、组成:
大都:拇趾内趾,第一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
商丘:内踝前下方凹陷中;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2、功效:健脾益气,渗湿止泄。
3、主治:下利证。
4、方解:(略)。
五、《灵枢》太白霍乱方
1、组成:
太白: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2、功效:健脾胃,清热邪,化湿浊,止呕止泻。
3、主治:急慢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
4、方解:(略)。
六、火旺土健九穴摩方
1、组成:
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章门:第十一肋端;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食窦:第五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
天枢:脐旁2寸;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
关元:脐下3寸。
2、功效:温补脾肾,调和六腑,固肠止泻。
3、主治:慢性泄泻。
4、方解:(略)。
七、意舍止利摩方
1、组成:
意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小肠俞: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功效:健脾渗湿,司气化,清利下焦湿热。
3、主治:热痢,赤白痢。
4、方解:(略)。
八、《大全》京骨吐泻方
1、组成:
京骨: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间;
照海:内踝下缘凹陷中;
承山: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腕骨:后溪穴直上,于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赤白肉际取之;
曲池: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2、功效:调达脏腑,输布津液,外解表邪,内清里热,止呕止泄。
3、主治:呕吐,泄泻。
4、方解:(略)。
九、《经纶》肾泄方
1、组成: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
天枢:脐旁2寸;
气海:脐下1.5寸;
关元:脐下3寸。
2、功效:温补下焦,益元荣肾,健脾和胃,举陷固肠。
3、主治:肾泄。
4、方解:(略)。
十、百会久泄摩方
1、组成: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功效:益脾肾,司气化,泌清浊,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3、主治:久泄肠滑。
4、方解:(略)。
本文摘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年6月第一版。
复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