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位中医小白,想学习中医,请务必认真体会文章的意思,因为它可以让你速成!!如果你已经在用中医,想在中医有所成,却处在对中医迷茫的阶段,请一定要琢磨下此文,因为它可以让你明白而且能应用中医最底层的原理。
谨以此文,给广大中医人一点提警,揭开中医千变万化之难学,走上正确的路,目标方向明确,不再迷茫,迷失在中医的大深林,一辈子走不出来。
自学中医很难吧?你有没有发现,中医越学越难,越学越杂乱?你是不是看了很多中医书籍,但感觉看得越多,学得越多,反而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学?其实不只你是这样的,每一个自学中医的人,都会有这个阶段的,因为这就像是分水岭,只要突破这个阶段,你就开始真正的入门了那么,怎样才能突破这个阶段呢……想要突破,就要懂得回归,什么意思呢?就像一棵树,你学中医是从树根开始学的,慢慢的,向上发展,从树根学
起,学着学着,就学到了主要的树干,再学着学着,就到了小树枝,在学习的过程,有很多分叉点,你总会选择一个分叉点学下去不信你回想一下,学中医的过程,是不是不停的在选择“分叉点”,选择性的读哪类中医书,哪个名家的中医书,再细一点的就是选择性的学脏腑,六经,八纲…………等等,越来越细,结果呢……结果你越学,越觉得复杂,你是不是有这种感觉:遇到什么病,想要治治看,但脑子里很乱,一会想到六经,一会想到脏腑,一会又去到五行生克乘侮总之脑子里理论一堆,就是不知从何入手……其实你现在就像是一个学武之人,基本功练了很多,但真要去比武的时候,压根就不知道怎么出招所以你得开始回归了,回归什么?回归到阴阳,因为大道至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学中医就是一生二,二生三的过程!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脉形体粗大,表示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见于内热证。
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
脉象出现的时候很快,消逝的时候却很慢,表示上实下虚,见于气逆于上的巅顶病变。
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
脉象来的慢,去的急,表示上虚下实,见于严重的风邪所伤。
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是因为凡是感受严重的风邪,首先损伤的就是阳气。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
脉象的出现于消逝都是沉、细、数,表示少阴经气逆。
脉象沉、细、数、又散乱的是应为有寒症或者是热证。
浮而散者,为眩扑。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
脉象浮散的,表示有眩晕的疾病。
脉象浮不躁动的表示病在足三阳经,且有热证;脉象浮躁动的,疾病在手三阳经。
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
脉象细、沉,表示病在手三阴经,会出现骨节疼痛;脉象沉细却又平静的,病在足三阴经。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脉也,泄及边脓血。
脉数、结代,表示病在三阳经,会出现泄泻,下痢脓血。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矣;滑者阴气有余也。
所有的疾病都可以通过切脉来诊断。
涩脉,表示阳气有余,
滑脉,阴气有余。
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阳气有余,身热无汗;阴气有余,恶寒,出汗;阴阳均有余无汗,恶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儿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在切脉的时候:
脉轻取不得,深沉在里:心腹气血不通。
脉轻取即得,重按消失:身热。
脉象只见于上部:腰腿寒冷。
脉象只见于下部:头项痛。
脉伏,表示气虚,见于腰部,脊柱疼痛,以及周身的痹症。
每日一穴
绕脐疼痛按石门——石门穴生活当中有些人总是绕着肚脐的位置疼痛,同时还总是腹胀难受,爱放屁。对于这种情况,今天福德散人带大家认识一个可以缓解绕脐疼痛的穴位——石门穴。石门穴归属于人体任脉,是三焦经的募穴,任脉气血之中的水湿,在本穴处再一次冷缩,同时这个穴位还可以起到募集三焦经的气血的作用。
石门穴这个穴位主要的作用就是调理各种肠腑的病症,比如说腹胀、腹泻、绕脐疼痛等。可以与天枢穴、关元穴、气海穴和足三里穴这几个穴位配合使用。同时这个穴位还具有消肿利液的作用,可用于调理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石门穴的位置在下腹部,脐下寸处。
福德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