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针灸祛寒病从寒生
TUhjnbcbe - 2021/7/31 20:32:00

中医针灸祛寒--病从寒生

寒可引起哪些疾病

寒能引起很多种疾病,这是目前很多医生和患者被忽略的问题,我一再强调寒气的重要性。我们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因受寒和受湿气引起,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世界都难以攻破的疾病,寒气排出来了,血液的温度提高了,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正常了,尿糖自然就降下来了。由于寒气可使气血凝结,改变了血管的性质,由弹性变为脆性,使血液在血管的流动失去了控制,冲力增大,血压自然就无法控制,所以很多疾病始终不能治愈,但这些致病原因都没有引起重视,只是一味的去降血压;降血糖,都是对症治疗,根本问题始终不能解决。所以说现代各种高科技的治疗手段只解决了疾病的症状而没有解决疾病的根本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病人很痛苦,但就是查不出病因和长久不能治愈的原由。很多疾病都要从寒湿对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考虑,抓住了这一点,疾病就有了希望,否则就是“事倍功半”。

内科疾病

胃寒、胃胀、腹寒、腹胀、失眠、

多梦、大便干燥、大便粘涩、手脚冰凉、痤疮

抑郁症、口干综合症、糖尿病足修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癌症的恢复、颈椎病等。

骨伤科疾病

颈椎病、腰痛、腿痛、腰椎间盘突出征、

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跟痛、小腿酸胀痛、

抽筋、肩背酸痛、手脚冰凉、老寒腿、痛风、膝关节痛、网球肘、月子病

妇科疾病

痛经、月经不调、宫寒、宫寒不孕、

宫颈糜烂、盆腔炎、附件炎、乳腺增生

治疗以上疾病,首先要排寒,病才能痊愈,炎症才能吸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百病生于气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帝内经有这样的记载:怒则气上,意思是说,人在发怒的时候,气就会往上走,就会怒发冲冠,所以为什么有脑血管类的病人最忌讳发怒。发怒的时候气就会往上冲,脑血管就会破裂,出现脑溢血而危及生命。怒则气上还会导致肝郁气滞,又会造成肝气犯胃而使食谷不化出现消化不良,胃胀、腹胀气的病症。吃什么拉什么,大便不成形。因为气全都雍在上边了,而下焦的气虚了就没有力量去让大便成形了,这就是怒则气上在我们身上所表现的一些现象。

喜则气缓:过喜则心神涣散,喜乐超过正常限度,气就散掉了,过喜和过怒都会导致人生病或死亡。在中国古代就有因大笑而死亡的人。宋代的抗金名将牛皋听到金兀术被杀以后,就大笑而亡了,这就是他的气一下就散掉了。老年人最容易过喜,见到自己的子女大喜过望,就容易喜则气缓,心脏病就容易发作,所以做儿女的就不要等到过节了才想起回家去看老人,免得造成喜伤心的事情。

悲则气消:中医认为,人在哭的时候就会神魂散乱,气就会短,我们会发现大哭的人越哭气就会越短,最后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就是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人受到惊吓或恐惧的时候,气就会下陷,上焦气就完全闭住了,下焦都打开了,就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等表现,这都是因为气往下走,人体一下故摄不住,瞬时间全泄了。

寒则气收:人体过冷气就会往里收,人体的经络,神经,血管,肌肉等都有各自的自保功能,首先要保住五脏,所以人在冷的时候身体都是圈在一起,没有全身舒展开避寒的。天气冷了,人体的肌肤就会收紧关闭,以保护五脏处于保暖状态。这时的气要收回到中焦来,也就是暂时先收回到身体的腹部以上,也就是中焦以上,人体这时就会感觉下肢发冷,手脚冰凉的现象。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当人体受到惊吓的时候,就会出现精神错乱,食欲不振,害怕声响,比如有胃病的人就会出现:“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就是说听到响声就会吓一跳,这种病人最喜欢安静,最怕突然的响声。从五行生克讲,木克土,土为中焦脾胃,所以突然听到响声就会害怕,这是胃病的一个表现。“恐伤肾”当人体受到惊吓的时候就会造成肾经紊乱,有些就会出现“心竭惕如人将捕之”,也就是说人受到惊吓会造成肾精不足,走路的时候总觉得有人在跟着或抓他。思则气结,思虑过度,我们的气就会凝聚而不通畅,气聚集在哪里,哪里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功能就会减弱,如气聚集在脾胃,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就会出现胃胀、腹胀的疾病,时间久了脾胃就会出现疾病。今天讲这些主要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掌握自己的饮食起居,很多疾病都是因为平时有了症状而没有引起警惕造成的。有了疾病要及时疏通,病灶疏通了,病也就好了。只有保持气血在身体内有一个正常的流量和流速,疾病才能治好,人才能不生病。

从以上气对人体的影响就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气滞就会造成血瘀,血瘀又会加重气滞,病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加重。气滞血瘀产生的结果就会使我们的血液代谢系统功能紊乱、造成血液粘稠,血脂增高,严重者出现高血糖、高血压、低血压,容易出现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形成。为什么很多病人的病用了各种治疗的方法就是治不好的原因,任何一种疾病关键就是要解决气血循环的问题,只有气血循环在我们的身体有一个正常的流量和流速,病才能治好,如心脏病靠做支架和搭桥手术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现在各国医学专家的一个共识,就是任何一种疾病首先都要解决血液的根本问题。因为现代医学各种高科技的治疗手段,只解决了疾病的症状,没有解决疾病的根本问题。

十病九寒

很多疾病为什么治不好,关键是医生还是患者都没有找到疾病的根源。殊不知“寒"和“湿”是引起很多病症的起因,认识到了这一点,再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你的疾病就有了希望。

寒气的性质

俗话说:“十病九寒”。又有“万恶淫为首;百病寒为先”之说。寒为冬季的主气,寒邪侵入肌肤,出现表征的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出现里正的,称为“中寒”。*帝内经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我们大部分疾病都是因为受寒引起的,几乎占到了99%。寒属阴邪,寒则气收。人感受寒邪发病后,可导致肌肤收缩、汗孔不开、筋脉拘急等症状。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病人主诉身上不出汗,很难受,到处去寻找治疗出汗的方法。寒又具有凝结、停滞的特性。人体的气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因此寒一旦邪侵入机体,可就导致气血运行迟滞,严重者则凝结不通而出现疼痛症状,如头痛、骨节痛、腰痛等。*帝内经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寒性质寒凉,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寒邪直中脾胃,开始可出现呕吐清水,腹泻,腹痛,得温则轻,遇寒更重的脾胃实寒症,继而就会出现食欲不振,四肢冰冷,神疲乏力等阳气虚弱的症状。各类寒症表现不一致,一般都有怕冷喜暖,面色晄白,肢冷身凉,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滑,脉迟,紧,眩。

湿气的性质

“湿之为病最多,人多不觉湿来,但知避寒避风,而不知避湿者多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知道避寒,但不知道避湿气,使其对人体的危害是最缓最隐,不易被察觉,往往被人们忽视,特别是生活在北方的居民,更为显著。湿气最容易侵犯人体的下半身感受湿邪而发病。“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

如外感湿邪侵犯关节肌肉,则见肌肉关节酸重疼痛,活动不利,湿气侵犯内脏可出现湿困脾胃,阻遏了脾胃气机,使纳运失职,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便有粘液等,妇女带下等秽浊不洁的症状。寒湿邪症具有粘着、停滞的特性,一方面表现为病程缠绵,难以速愈。因湿邪粘着、停滞与人体的某些器官,难以化解,故病程多较长,往往缠绵难愈而反复发作。“湿为阴邪,凝滞难驱”。这就是一旦患上以上疾病就很难治愈的原因,而医生则往往以减轻症状为治疗法则,没有从根本上去治疗。病从寒中生,治疗当然要以祛寒为根本,否则终生难愈。只要将寒和湿气排出去病情即可减轻或痊愈。如“月子”中不慎感受寒湿只有将寒、湿、气排除病才有痊愈的可能。

寒气的危害性

寒进入人体后导致气滞,气滞又造成血瘀,使血流减慢就会产生很多疾病,温度是决定我们健康的根本,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引起高度重视,在饮食起居方面要注意防寒保暖,不要着凉受风,防止寒邪侵入机体。在炎热的夏天开空调、吹风扇要适度,千万不要在大汗淋漓时用冷水洗脚、洗头,更不要过食冷物,使脏腑失和,造成疾病。俗话说:"病从口入"。我们要重点讲一下寒凉饮食对人体的危害,有些人不论春夏秋冬,雪糕、冰淇淋、冷饮、扎啤不断。从中医养生角度讲不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过食冷物。一定不要喝冰饮料和凉茶以及隔夜茶,俗话说"隔夜茶伤脾胃。如有胃寒的人就不要喝绿茶,如龙井茶等。应喝如普洱茶,红茶等暖茶,以免引起胃胀,胃酸等。少吃偏冷性水果,如草莓、香蕉、梨;葡萄;西瓜;猕猴桃等。过食冷物就会造成胃寒、腹寒,使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我们知道了脏腑在人体生命中枢起的作用,就要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加以重视,过食冷物和偏寒性水果等,会使脏腑内的气血运行不畅,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从而引起腹胀,腹痛、胃痛、打咯、胃胀、大便不畅(便秘、泄泻)、大便粘涩、脾气暴躁、烦闷,看什么都不顺眼,抑郁症。各种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宫寒等。性冷淡,性机能障碍,口干舌燥,总想喝凉的,口腔经常出现溃疡等。腰痛、背部酸痛、倦怠乏力、手脚冰凉、神衰、记忆力减退等。

不要轻视寒气

现在很多患者包括医生都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往往一个很简单的疾病可经过各种各样的治疗,一直就是治不好,各项检查指标都在正常范围之内。如很简单的痤疮,总认为是皮肤本身的问题,治疗时只是用各种外擦药或化妆品,几年都不能治愈。实际上只要将脏腑的寒气排出去,让上焦之火能够通过中焦从脚下排出去了,痤疮很快就消失了,而且面部的皮肤比原来还要漂亮,面色既光亮又红润,因痤疮是由于肺胃蕴热引起的,也就是因有胃寒,腹寒使得上焦火无法从下焦排泄出去即产生了痤疮,所以治疗必须去除腹内寒气,否则费尽周折也无法消除。再比如我刚刚治疗了一个四岁半的小孩,从小走路左腿就有些跛行,两腿长短比一,经过三年多的检查治疗,始终不知道是什么病,有的认为是脑瘫,有的认为是小儿麻痹,只给小孩吃一些氨基酸之类的营养品。经过检查小孩的左腿温度明显低于右腿,肌肉弹性减低,手脚冰凉,面色灰暗,前黯淡无光,髋关节呈倾斜状态,走路时左脚跟不能着地。经过询问母亲的身体状况,有很严重的宫寒。经过在腰椎和下肢进行针灸,排出来的寒气就像是冰水一样的凉,治疗后小孩马上可以跳动、跑动,明显看出小孩的腿有力量,左脚跟也可以着地走路了,效果很明显。其实只是将寒气从身体内排除来,经络、神经、肌肉、气血都输通了,恢复了正常的循环状态,疾病马上即可治愈。

有人经常问我,寒气进到身体里为什么就排不出来呢?因为大自然是的空气是个大气压,而我们人体只是一个小气压,寒气进入到体内靠我们自身的小气压是很难和大自然抗衡的,也就很难将寒气排出来的,必须有一个特殊的方法才行。为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靓丽的容貌,一定要严防寒邪的侵入,一但气滞血瘀,酿成病就必须调理,所谓调理,就是将人体内的寒邪排出体外,疏通淤塞,使气血恢复正常运行,使五脏六腑发挥正常的生理机能。人体就像是一部汽车要经常调试机器才能正常运转。不要等到形成疾病了再去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百病在瘀,瘀则病,病则通,通则祛病。"五脏六腑好比江河湖海,一但瘀塞就会泛滥成灾,及时疏通了,水流通畅了,病就解决了。

现在医病往往只注意症状没有从多方面去考虑,应该像道家的阴阳鱼那样,看病不要只看一条直线,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去考虑,要多从人体的阴阳失衡去考虑,即使是西医也没有脱离开中医的治病原则,治疗疾病的时候也经常在考虑如何调整酸碱平衡的问题,病才能看透,才能有更多的有针对性方法去治疗。在当今的疾病中,由于环境、饮食、生活习惯寒气侵入的机会越来越多,所以寒气的侵袭是大部分疾病的根源。这一点都没有引起医学界和病人的重视!本来很多简单的疾病就是始终无法治愈,这些都应该值得医生和病人去考虑。其实最大的根源就是不敢突破新的观念,去使用新的医疗技术。社会在进步,医学在发展,医生的医疗水平随时都在更新,病人更要大胆的去破除保守思想,为的是自己的疾病早日得到治疗。

机体患有寒湿症会有哪些表现

身体患有寒湿症会表现出各种症状,这种症状西医是无法检测出来的,只能用亚健康来笼统的概括之。虽然五脏六腑没有气质型的病变,但各种症状让病人很不舒服,又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总认为是精神作用,又得不到正确和有效的治疗,会让病人患病终身而不能痊愈。寒湿侵袭到机体会有各种表现:

1;平和体制:是身体健康最正常的一种体质,平素很少患病,精力旺盛,面色红润,两眼有神,思维敏捷,不胖不瘦,身体曲线优美,对外界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很强。

2;气虚体质:气短懒言,语声低微,不愿大声说话、面色暗*或淡白,目光少神,唇色少华,舌淡红,脉象虚缓,易患感冒等疾病。

3;阳虚体质:身体怕冷,手脚冰凉,身体疲倦多睡多梦,喜热饮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这种体制的病人多发寒症,易换湿邪、肿胀、肥胖、泄泻、阳痿等症。

4;阴虚体质:手心足心发热、口干舌燥、眩晕耳鸣、失眠、皮肤发干、小便短、大便干燥、盗汗等病症。这种体质的病人易换干燥综合症、便秘等疾病。

5;痰湿体质:面部皮肤易出油、汗多而且粘涩、胸闷痰多、面色*胖而且发暗、眼泡浮肿、小便混浊、大便溏软粘涩、关节疼痛、肌肤麻木不仁。患有这种体质的病人容易患有糖尿病、中风。痰湿的特点是粘腻不爽易阻碍气血的运行,使血液变得黏稠出现心脑血管疾病。

6;湿热体质:口渴口干口臭、身重困倦、小便短赤、大便噪结或臭秽粘滞、阴囊潮湿或带下量多味大。此种体质容易患有痤疮、痔疮、疖肿、*疸以及代谢相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

7;淤血体质:面色晦滞、发黑发暗、两颧易患有*褐斑或色素沉着,可有头、胸、肋、小腹或四肢等处针刺样疼痛。这种体质容易患有痛经、脑中风、心血管等疾病。

8;气郁体质:失眠多梦、神情多烦闷不乐、常有抑郁面貌。胸肋胀满、两肋串通、或嗳气咯逆、或咽有异物感、大便偏干。此种体质的人易患有抑郁症、睡眠障碍症等

患有以上症状就要及时治疗。治疗的关键就是排除寒湿,寒湿排出去了,经络、气、血疏通开了,气血通畅了,一切疾病就会迎刃而解,中医讲“百病在淤、淤则病、病则通、通则祛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针灸祛寒病从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