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拼音
BáiZhú
性味功效
《神农本草经》
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苦、甘,温,无毒。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叶天士:《本经》不分苍、白,功用正同。宋元以来始分用,谓白术苦甘气和,补中焦,除脾胃湿,用以止汗;苍术苦辛气烈,能上行,除上湿,发汗功大。)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苦甘,性温无毒,入脾经。除湿利水道,进食强脾胃。佐*芩以安胎,君枳实而消痞。止泄泻,定呕吐,有汗则止,无汗则发。土炒用。
白术甘而除湿,所以为脾家要药,胎动痞满吐泻,皆脾弱也。用以助脾诸疾自去,有汗因脾虚,故能止之。无汗因土不能生金,金受火克,皮毛焦热,既得其补脾,又藉其甘温,而汗可发矣。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温,味甘,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术性温,禀天阳明之燥气,入足阳明胃经;味甘无毒,禀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
风寒湿三者合成痹,痹者拘挛而麻木也。盖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也。死肌者,湿邪侵肌肉也;痉者,湿流关节而筋劲急也;疸者,湿乘脾土肌肉发*也,皆脾胃湿症。术性甘燥,所以主之,胃土湿,则湿热交蒸而自汗发热;术性燥湿,故止汗除热也。
脾者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湿,则失其健运之性而食不消矣;术性温益阳,则脾健而食消也。煎饵久服,则胃气充足,气盛则身轻,气充则不饥,气纳则延年,所以轻身延年不饥也。
《长沙药解》*元御
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泄利。
《本经疏证》邹澍
术气温,味甘苦而辛,甘能补中,苦能降泄,辛能升散,于人身脾与胃缘具稼穑作甘之德。脾主升举清阳,胃主通降浊阴,皆属土而畏湿。术之为物,开花于初夏,结实于伏时,偏于湿气弥漫之际,显其有游有为,确可知其入脾胃,能内固中气,外御湿侮矣。风寒湿痹、死肌、痉、疸,不得尽谓脾病,而以术为主剂者,则以湿为脾所主,湿能为患,固属脾气不治,一也;脾主肌肉,介在皮毛筋骨中,痹与痉病在肌肉内,死肌及疸,病在肌肉外,旁病则当取中,二也;筋骨皮毛均非驻湿之所,惟肌肉间为可驻湿,三也,知此则凡痹死肌痉疸之系乎风寒湿者,皆术主之矣。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归脾经
《本草经解》归胃、脾经
《长沙药解》归胃、脾经
别名
《神农本草经》山蓟
《本草经集注》山姜、山连
二、应用
1.用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所致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倦怠无力等证。本品为补气健脾的要药。常与人参、茯苓、炙甘草间用,治脾虚气弱之证,即四君子汤。如睥胃虚寒,脘腹冷痛,大便泄泻者,可配*参、干姜、炙甘草同用,即理中汤。如脾虚而有积滞,食欲不振、脘腹痞满,可以攻补兼施,用白术健脾,配合枳实消除痞满,即枳术丸。
2.用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留,而为痰饮水肿等证。本品既可补气健脾,又可燥湿利水,故为治痰饮水肿之良药。如配伍桂枝、茯苓、炙甘草即苓桂术甘汤,可以祛痰饮;配伍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等,可以消水肿。
3.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而自汗。本品益气补脾,有固表止汗作用。如《全幼心鉴》方,即以白术配伍*芪、浮小麦治虚汗不止。
4.用于妊娠脾虚气弱、胎气不安之证。本品补气健脾,而有安胎之效。如有内热者,可配*芩以清热安胎;兼气滞胸腹胀满者,可配苏梗、砂仁、陈皮等理气药;兼气虚少气无力者,可配*参、茯苓、炙甘草等补气药;兼血虚头晕心慌者,可配熟地、当归、白芍等补血药;兼胎元不固、腰酸腹痛者,多与杜仲、续断、阿胶等同用,以增强保胎作用。
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本品燥湿伤阴,故只适用于中焦有湿之症,如属阴虚内热或津液亏耗燥渴者,均不宜服。
因为用心,所以放心。
长按扫描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