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熟附子10g肉桂5g干姜10g人参10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5g陈皮10g制半夏10g五味子5g麝香0.1g。
加姜3片,水煎去渣,调入香,温服。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寒邪直中三阴,四肢逆冷,吐泻腹痛,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不渴,舌淡,脉沉迟,甚或无脉。
此证属于阳气素虚,寒邪直中三阴。寒邪直中,太阴受寒,胃肠挛急,津气逆乱,升降失调,则吐泻腹痛;少阴受寒,脉因寒挛,血因寒凝,运行不利,阳气不能随血达于四末,则四肢逆冷;厥阴受寒,气因寒郁而身寒战栗,血因寒凝而指甲口唇青紫,津因寒结而口吐涎沫,其余舌脉均系虚寒辨证依据。综上,此证从脏腑辩证定位,病在三阴;从八纲辨证定性,属于虚寒;从气血津液辨证定量,属于津气逆乱,血行不利;审证求因,属于寒邪直中。其基本病理是:素体阳虚,寒邪直中→经遂挛急→气血津液凝涩失调→出现危证。
寒邪直中三阴。
回阳救急法。
治疗此证,当用温阳药物,祛散外寒,振奋阳气;调气行津之品,扶助正气,复其升降。俾阴寒外散,阳气振奋,元气得补,气血和调,病庶可愈。故方用大辛大热之附子、肉桂、干姜以外散寒邪,内温阳气;得芳香走窜,宣通气血之麝香辅之,令寒无容身之所而尽被祛除,气血宣流而升降有序;得益气补虚,利气行津之六君子汤助之,令元气充而津气调,津气调而升降复。五味子与人参、附子相配,有补益心气之功;与麝香为伍,有防止辛散耗气之意。此方既有人参、附子回阳救脱,也有干姜、附子、茯苓、白术祛散寒邪,调理津气,是将温散与温补二法融为一体的一种结构。
学习此方还要注意三点:
①五脏经隧有遇寒则收引的特性,观其寒中三阴,中于少阴则脉络收引,影响气血运行而呈四肢逆冷;寒中太阴,则胃肠挛急影响津气升降失调而呈吐泻腹痛;寒中厥阴,膜原挛急则身寒战栗,都是经隧因寒而收引的病理改变,不用解痉药者,寒散则经隧舒矣。
②方中麝香能够宣通气机,治疗心腹暴痛,古人早有论述,《名医别录》谓治“心腹暴痛,胀急痞满”即是实例。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小量能够兴奋中枢神经,并有升压作用,功能衰竭配伍麝香原本无可指摘,但宜量少,否则将适得其反。
③此方是以治疗少阴为主,太阴为辅,原著所谓“呕吐涎沫,或有小腹痛,加盐炒茱萸”才是厥阴受寒的典型征象,故加吴茱萸温肝降逆,行气止痛。“无脉者,加猪胆汁一匙”是阴寒太盛,防其格拒,故加苦寒的胆汁同气相求,体现“甚者从之”的反佐法。“泄泻不止”是清阳下陷现象,故加升麻、*芪举陷升阳;“呕吐不止”是浊阴上逆象征,故加姜汁降逆止呕。推求其意,总在调理津气升降。
原著云:“治寒邪直中阴经真寒证。初病起,无身热,无头疼,只恶寒,四肢厥冷,战栗,腹痛吐泻,不渴,引衣自盖,踡卧沉重,或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无脉,或脉来沉无力者,宜用。”可见此方原为寒邪直中阴经的暴病而设,与四逆汤所治不同。
回阳救急桂附姜,参术苓草陈夏匡,
五味麝香十一味,寒邪直中服之康。
点击阅读原文,进行留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