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包括三层内容:一、未病先防;二、既病防变;三、瘥后防复。
上一节,我们简单的介绍了治未病的含义。以及其第一层内容:“未病先防”的内容和具体做法。这一节我们接着往下讲第二层内容:“既病防变”。
一、“既病防变”的含义
“既病防变”有两层含义,一是防治疾病向其它系统扩展,累及它脏;二是防治疾病的并发症。《素问·刺热篇》曰:“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劢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此处所谓“未发”、“未生”、“未劢”,实际上是疾病初期,即疾病早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治,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既病防变"的内容解析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病理情况下,古代医家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结合部分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发现五脏患病有一定的规律互相传变和影响。因此,当一脏发病后,中医认为治疗必须从整体入手,而不是仅治疗患病之脏腑,即在治疗本脏病变的同时应积极调治其他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这就是“既病防变”的核心内容。如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及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叶天士指出“先安未受邪之地”,都是强调医家在诊治过程中,应该具有提防疾病传及他脏,引起并发症的治疗理念。
三、"既病防变"的中医实践方法
小儿在中医病理上的一大特点是“传变迅速”,故“既病防变”的治疗原则尤为重要。例如:外感发热,咳喘以及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起病的脏器并非脾胃,但随着疾病的发展,大部分会对脾胃运化等功能造成影响。遂遇到这类疾病时,即使患儿无脾胃方面的临床表现(食欲下降、呕吐、泄泻、腹痛等),治疗上也会加入健脾和胃之法,先顾护好脾胃,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此外,小儿感冒临床上常见三夹证——“夹痰”、“夹滞”、“夹惊”,故早期治疗时,常常辅以化痰、消滞、定惊之品,以防患儿出现咳嗽痰多、积滞便秘和惊怯夜啼等症状,促进早日康复。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除中药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中医外治法如艾灸、推拿、拔罐、耳针、穴位贴敷等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
艾家人致力于孩子中医健康教育,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艾家人文化传播公司
旗下店面
艾家人养生堂西城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