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今日推送儿科大家孙瑾臣先生常用的药对,内服外用均有涉及,以飨读者。
1坎炁补肾配*芪
先天后天同治
坎炁即新生儿脐带,味甘咸性温,功能益肾纳气,治虚劳羸弱。治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患有“五迟”者,可用本品配合*芪。
两药一补先天,一补后天,补后天意在资养先天,同时两药之性皆属温补,是“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义也。
病案一
鸦××,男,18个月,7月早产,生后乳水不足,奶粉喂养,匝月后,头逐渐增大,至6个月,后头角已向两侧突出,胸骨亦稍稍隆起,西医诊为佝偻病,目前尚不能学步,亦不能牙牙学语。
诊见后头膨出,正面观之呈倒三角形,头围48厘米,但俯仰自如,头发萎*稀疏,生长较慢,面白无华,上下门齿各生4颗。两目有神,四顾正常,智力尚可,并能嬉戏。
惟卫外不固,易出汗,经常感冒,发则咳嗽痰齁,缠绵不愈,便溏,2次/日。舌苔薄白,指纹淡而不鲜。
证属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失调。已届周岁半,尚不能语、步,此为“五迟”之证,治以温补脾肾。
处方:炙*芪9克,坎炁15克,山萸肉12克,干地*12克,五味子6克,鹿角片15克,炒白术9克,炙甘草9克,煨白芍9克,共研细末4.5克,1日2次,和入大米粥内喂服。
二诊:自服药以来,未见感冒,出汗亦少,大便已实。仍服原方,加1倍剂量。
三诊:近两月来,在大人扶持下已能移步,并能吐一字称谓(仅对父母)。家属要求仍服原方,先后共处方6次,服药半年以上,患儿基本正常。
按:坎炁与紫河车同为人之血气所生,功用相似。*芪甘温,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坎炁配*芪虽先后天同补,但*芪既可补脾,亦能补肺,于补脾肺中间接补肾。
如汪訒庵谓:“取其补中升气,则肾受益。……是补彼经而益及此经者。”(《本草从新·山草类·*芪》)
张锡纯更为明确地指出:“*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上源,使气旺自能生水。”(《医学衷中参西录·*芪解》),故两药相配,再伍以地*、萸肉、五味子、白芍、鹿角、白术、甘草等药,脾肾同补,阴阳相济,共奏扶赢振孱之效。
2贝母化痰合郁金
可开痰食结胸
川郁金本为疏肝解郁、祛瘀止痛之要药。因其有开肺解郁之功,多与浙贝母合用。两药均有味辛苦泄、微寒的共性,辛开苦泄,合用之,可开肺降气豁痰。
病案二
钱××,女,4岁,体质健壮,较少患病,数日前忽染感冒,咳嗽,发热,但饮食嬉戏如常,近日身热较甚,无汗,咳声重浊,咯痰不爽,气息增粗,脘满嗳气,舌红,苔淡*厚,脉滑数。
证属痰食互结于胸,肺胃失于和降。治以清气肃肺,化滞祛痰。
处方:浙贝母6克,枯*芩6克,连翘6克,杏仁6克,川郁金9克(开水磨如糊状,冲,头入煎),天花粉9克,莱菔子3克,焦山楂9克,通草2.4克。一剂。
二诊:药后身热已微,气息较平,咳嗽咯痰略爽,矢气频频,已见肺开胃降之象。原方去连翘、天花粉,加桑叶络6克、全瓜蒌9克、生枳壳3克。二剂。
上方服1剂后,即解大便1次。药尽后,热退咳止而愈。
按:浙贝母为化痰止咳药,治外感风热及痰火郁结之咳嗽。川郁金非化痰药,具有行气解郁、活血破瘀的功用。
两药同用,一取贝母化痰,一取郁金下气,使在肺之痰随肺气肃将而下行,郁金又具有轻扬之性,能上行入心及包络。
《外全生生集·马氏试验秘方》白金丸中以郁金配白矾治惊痫癫狂,痰热蒙闭心窍,即取其有解郁清心之用。其余诸药协同二味清肺化痰,宽胸导滞,以奏全功。
3扁豆花合马齿苋
清肠止痢效彰
病案三
吴××,男,3岁。夏秋之令,过食生冷不洁之物,脾胃受戕,加之感受暑湿之邪,表里受病,诊见恶风发热无汗,口干,腹痛,便利红白,白多红少,里急后重,便次无度,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证属湿热下痢,当取“逆流挽舟”、“通因通用”法,以疏表散邪,泄热利湿。
处方:藿香6克,佩兰4.5克,清水豆卷6克,青皮3克,槟榔4.5克,煨木香2.4克,茯苓9克,焦苡仁9克,糖山楂9克,生大*(后入)4.5克,鲜扁豆花(红白均可)1撮,鲜马齿苋2株(洗净入煎,自加)。二剂。
二诊:药后表证已解,便利红白较爽,腹痛、里急后重均见减轻。原方去藿、佩、豆卷、大*,加炒苍术4.5克,广皮3克,川连1.5克。二剂。
三诊:药后泻痢已止,腻苔尽退,知饥欲食。停上药,仅嘱用鲜扁豆花,鲜马齿苋适量煎汤,加红糖少许内服,一日二次,连服三天,以杜复发。
按:湿热痢中湿偏胜者,当以逐湿调气为先。
方中藿香、佩兰、豆卷散湿、化湿;茯苓、苍术、苡仁燥湿、利湿;青皮、广皮、木香、槟榔利其气;大*、山楂行其滞。
二诊易大*为*连,配木香泄热化湿;扁豆花、马齿苋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全方始终紧扣清热、利湿、调气三法,是深得治痢之要也。
4五倍子偕五味子
收肺敛汗甚良
病案四
王××,男,2岁。形体孱弱,面色无华,后头扁平,两角凸出,呈倒三角形,胸骨亦稍稍隆起。常感冒咳嗽,寐则全身出汗,额及颈项汗出如珠,拭干后方渐渐收敛。纳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此肺脾肾俱虚、营卫不和之汗证也。治当三者兼顾,以补益肺脾为主。
处方:炒白术12克,炙*芪12克,防风6克,炙甘草3克,浮小麦15克,薄姜1片,红枣3枚。二剂。
另:五倍子、五味子各6克,共研细末,分2份,于临睡时用1份,以温开水调敷神阙穴,复以牛皮纸(今用塑料布)以布裹腹,翌日取下。另1份再敷如前法。
二诊:内外合治,兼顾三经,喜闻盗汗已收,惟培补先后天之本,尚非一时之计,嘱调以饮食,辅以药饵,缓缓图之。
按:本例用玉屏风散加甘、麦,补益肺脾,益气固表;五倍子、五味子均入肺肾二经,其味皆酸,功擅收肺保肾,《伤寒论注》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故用治肺气耗散之汗证极为有效。
用五倍子止汗,见于《本草求真》,该书谓:“常出自汗,睡中出为盗汗,用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一夜即止也”。
二药合用,是受朱丹溪治“*昏嗽方”(即五倍子、五味子二药合成)之启发,认为内治之药,即外治之药,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故将内服移作外用,使之功效倍于单味五倍子。
笔者用此方治小儿汗证多例,无一不效,愈后再汗者,仍用此方,其效如初。
5川椒对肉桂
外治泄泻相宜
小儿泄泻,临床所见以伤食和风寒泻者为多。故取川椒、肉桂为末,外敷脐窝,一至二次即愈,较少服药。
病案五
蒋××,女,6个月。儿母乳溢多脂,常因过纳而有伤脾胃,或吐或泻,时作时止。近来便次增多,日数行,薄如蛋花汤。舌苔白厚而腻,指纹淡暗。幸无表证,神情尚佳,料无大碍,惟须慎风寒、节乳食,泻止乃吉。
处方:肉桂、川椒各1.5克,共研细末,分作二份,取一份置于脐窝,暖脐膏一张贴护(笔者改用纱布袋盛药,置于脐上,束以绷带),24小时揭去。余一份再用如前法。
上药敷贴一次后,泄泻止,腹胀消,嘱节制乳食,不宜过饱,庶免腹泻再作。
病案六
李××,男,2岁,既往有便蛔史。近来常诉腹痛,痛则哭闹不安,手足发冷。形体偏瘦,大便多濡。
证属中阳不运,寒从内生,治以温中散寒止痛。
吴师机谓:“中焦之病,以敷脐为主”,取暖脐法从外治之,处方:川椒、肉桂各3克,共研细末,分两次敷脐。
敷后腹痛即止,予健脾驱虫剂为散服之,以杜再发。
按:川椒、肉桂,皆为“气厚纯阳”之品,此类药合用,“入太阴燥湿,入少阴补火,入厥阴暖肝,系治寒凝、气滞、血瘀之妙品,苟非因重寒所致者则不宜轻投”。
小儿为“纯阳之体”,“肝常有余”,用于内服,务须审慎。用于外治,是扬其长避其短也。
笔者运用此类药外治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腹泻70余例,疗效达90%以上。
注:本文选摘自《孙瑾臣儿科集验录》,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年7月。
-END-
一定让孩子少吃洋快餐,孩子胖起来容易瘦下去难,儿童时期的肥胖是非常难调理的,因为这不完全是锻炼可以逆转的问题。
孩子犯错有“七不责”,中医告诉你为什么
为什么不能用特别香的食物去调孩子的脾胃,脾胃受伤了怎么办?
京城小儿王刘弼臣经验:小儿发热,中医分这么多类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