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身边的中医大师,卢火神
TUhjnbcbe - 2021/4/10 13:22:00
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https://m-mip.39.net/nk/mipso_4895883.html

卢崇汉,出身中医世家,师从祖父卢铸、伯父卢永定和晚清伤寒大家郑钦安先生。十七岁即悬壶蓉城,十九岁已有医名,临诊善用姜桂附起沉疴大疾,深得扶阳三味,亦有火神之称。

卢氏扶阳学说的传承历程

祖师刘止唐先生:清代著名思想家、学者,是乾隆五十七年的举人,道光六年授湖北天门县的知县,由于不愿意外任,所以改国子监典簿,再后来,从双流移居到成都市醇化街,由于他所居住的宅子有一棵大槐树,于是乎将自己居住的宅子取名“槐轩”,每天给门人讲学,创立“槐轩学说”。

太师爷郑钦安先生:名寿全,原籍安徽。生*庆九年,卒于光绪二十七年,享年97岁。穷究经典三十年,悟出了“元气为人生阴阳之主宰,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治病重在扶阳。。”,并将其核心思想应用于临床,并贯穿于他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部著作中。

祖父卢铸之,名禹臣,号金寿老人,清末秀才。在光绪末年开设“养正医馆”,曾为齐白石诊疗,事后,齐白石专门篆刻印章,赠送。因其杰出贡献,在上世纪30年代,被中医界尊称为“南卢北萧”,南卢就是卢铸之,北萧就是萧龙友。

大伯父卢永定,字云龙。行医六十多年,继承与发扬了钦安卢氏的医学思想,积累了几十万人次的诊疗病历。

临床应用案列

畏寒与发热

是人体阴阳盛衰的一个反映,《内经》说:“阳虚则外寒”,这是言其表,而《伤寒论》里面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这是谈变。因为这种身热是阳虚,阴寒在内,虚阳浮越在外,阴盛格阳而出现身热。但从整个机体来讲,本质是阳气不足。在临床上,用补中益气法。补脾、固肾。

烦躁与虚静

阳虚导致心烦躁扰,《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小便出,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已复其阳。”,咽中干往往是肾阳衰,不能升腾津液于上所致。

嗜睡与失眠

《内经》提示后人,如果阳不能正常归藏于阴,就会影响睡眠质量。阳气的不清爽,不振奋,往往是嗜睡多卧。《伤寒论》第六十一条讲,“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如果病人表现为白天烦躁,就是阳气受损,如果表现为夜晚烦躁,不眠,就是阴气受损。

小便*与小便清

小便有烫感,色*,是属膀胱气化失调,常见的太阳伤寒感冒,用桂枝类的方药就能够解除。但是,劳倦、思虑过度、酒色伤身也可以导致小便*,《灵枢口问篇》:“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采用扶中益气方法。

大便泄泻与秘结

阳虚表现为泄泻,因为脾肾阳气亏虚了,湿化不足,水谷不化,而导致泄泻,同时也出现食欲不振,胃脘痞闷,四肢不温,乏力,精神倦怠,甚至更明显的出现形寒肢冷。通过扶阳、温下、暖中,用真武汤加砂仁、半夏,或用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砂仁、半夏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阳虚也表现为大便秘结,满口津液,口不渴,不思茶水,十天半月不解大便也不腹胀,采用附子理中汤,加砂仁、白蔻,再加大量的茯苓,情况很快得到改善。

多汗与无汗

《内经》说:“阳加于阴谓之汗。”说明汗是阳气蒸化津液,从腠理达于肌表而成的。因此,一旦机体内在的阳不足,不能正常蒸化,便导致汗的异常。

无汗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伤寒在表,或邪行于里,或水饮内蓄,以及亡阳久虚,都可以导致无汗。中风的病人常常出现身体一侧无汗,一侧很湿的情况,用*芪桂枝五物汤加附子,就能够达到温阳益气的效果。

汗多不止,用桂枝加附子汤、*芪建中汤加附子,使卫外阳气不足的情况很快局能够改善。

张大千再传弟子,马巨良大师作品

1
查看完整版本: 身边的中医大师,卢火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