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一年二月第一期
导读:杨老年轻时体众人疾苦而立志学医,拜师学习三年后自立门户并进入国家医疗单位。在跟师期间,熟读《难经》《内经》等书目,反复背诵《本草》《脉诀》《汤头歌》等打下深厚的基础,在后来的学习中又涉猎了《金匮》《伤寒》,精读《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等,并十分赞同张介宾的《类经》。同时在诊疗方面注意切脉和望舌,注重经络辩证。在针刺手法上也有所发挥,并且注重对脾胃的调理。并且重视七情对人体的影响。
我的学习方法和临证体会
[作者简介]
杨永璇(~),上海市南汇学县人,著名中医针灸学家。致力于针灸事业六十余年,面冻兼通内科,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有较高的声望。历任中蓉华全国针灸学会委员,上海市*协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中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顾问,上面海中医学院针灸系副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等职。著有《针灸治验录》等。
我幼年时,上海市郊缺医少药,眼见亲邻苦于病痛,为求医常需驱车步行,往返数十里,费时旷业,引为憾事。因此,在我十七岁完成了私塾学业后,就立下了学医志愿。父西庚公对我有志学医甚为赞许,闻川沙唐家花园王诵愚先医术高超,,普满乡里,德高望重,甚为敬仰,乃命我拜三载后满师,遂返回故里开业,并到上海行先生为师。放后进人国家医疗机构工作。
注重针刺手法
针灸治疗.除诊脉察舌、审证求因外,其疗效与手法关系很大。我对进针手法,主张轻缓,先用左手大拇指爪甲紧切穴位,令气血宣散,然后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进针速度很慢旋转角度要小要缓,缓缓刺人,既可减轻破皮时的痛感,又可不致损伤血管,这样可使初诊惧针病人,乐意接受针刺治疗。但对小儿的进针法就要因人而异了。由于小儿体小肉薄,又不易取得合作,既不宜用强刺久留之法,亦不宜用慢刺捻旋之法。特选用半刺法,单刺不留,易被小儿接受,临床用之,效果亦佳。对成人当针刺到真皮层,进入分肉筋骨之间时,就得加强捻旋适当提插,当针下有沉重感觉,病人亦感胀重酸楚,此为得气;如进针后病者只觉刺痛,医者针下好像刺在豆腐中一样,毫无沉紧之感,此为不得气,就要用候气的方法,使之得气,才能获得疗效。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是很有道理的。我行医六十年,曾编成十句口诀:“针灸疗法,重在得气。得气方法,提插捻旋。提插结合,捻旋相联。指头变化,大同小异。纯杂之后,精神合--。”当然得气感应,每个人或每个穴位,并不完全一样,多数穴位能出现酸胀感,有些穴位则出现胀重感或麻电感。临诊时根据辨证所得,选取穴位,进针后运用适当手法,定能获得良好效果。至于补泻手法,大都均由提插捻旋组成,再加上快慢疾徐和阴阳左右及数字上的九六等综合而成,运用适当,均有疗效。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先寒后热用先补后泻法,先热后寒用先泻后补法。如遇剧烈疼痛之症,我常用龙虎交战手法,此为补泻兼施的综合手法,以捻旋为主,结合左转九数,右转六数,反复施行,可疏通经气,舒筋活络,以收止痛之效。
注重调理脾胃
中医学认为人在出生以后,主要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健全,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相互配合,消化水谷,吸收精微,以滋养全身组织器官。所以常把脾胃相提并论,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李东垣据此立论,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他阐明和发展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病机。从而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和“病从脾胃所生及养生当实元气”的论点,创立了“脾胃学说”。主张用升阳益气、培土固本的温补脾胃法为治。升阳益气足以御外而强中,培土固本。可使元气自充而诸恙悉平。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治脾胃为本。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经旨,这是李东垣《脾胃论》的中心思想。我对李东垣的《脾胃论》较赞同。在临床上,属肠胃消化系统疾患,固应重在调理脾胃,若其他疾患,不论情志佛郁,饮食劳倦,抑或贼风寒邪,暑湿袭扰之症,在辨证施治时,也以脾胃学说为指导,在治法上,注重调理脾胃,结合对症治疗。例-一、庄某,女,34岁。患眩晕症已数年,虽经多种治疗,眩晕呕恶仍反复发作,特来针灸。诊得脉形沉细,舌苔薄腻,辨证为劳倦所伤,湿痰中阻,取百会、天柱、大杼、丝竹空、内关、足临泣等穴,用捻旋泻法,以清镇宁神,疏泄肝胆,并加中脘(针后拔火罐)、足三里,亦用捻旋泻法,是用调胃和中之法,以收化湿除痰之功。数诊而眩晕呕吐皆愈,至今已近二十年,未见复发。例二、姚某,女,64岁。患腰痛不能回顾,甚则悲泣不已,诊为“阳明腰痛”。针双侧足三里,用捻旋泻法,腰痛顿缓,再取肾俞、气海俞,针后拔火罐,转侧回顾均便,满意而归。例三、曹某,女,23岁,教师。患肠鸣腹泻已年余,神疲力乏,肌肉瘦削,情绪低沉,思想苦闷。由亲友陪同来诊,诊为“脾虚泄泻”。处单方:炒白扁豆肉、扁豆衣各15克,玫瑰花4朵,日服一剂,煎汤代茶。并嘱其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保暖节劳,怡悦乐观。一周后复诊,肠鸣腹泻均有好转,精神亦见振作,乃处参苓白术散方,加玫瑰花,并倍加炒白扁豆肉、衣煎服。两周后再复诊时,病愈大半,原方续进,服药两个月,形体均复.元气充足,即告痊愈。本面我认为人身之脾胃,犹汽车之发动机,如发动机受损,则其他配件虽完美无缺,也不能开动。反之,只要发动机正常,零件的维修是较为轻易的。所以在临床上必须重视调理脾胃,扶佐正气。唯元气充足,虽痼疾亦易康复,若脾胃失治,元气大伤,则机体之修复为难矣。正如李东垣所说:“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唯益脾胃之药为切。”调理脾胃方法很多。我在慢性病的用药时,常男加佛手柑、女加玫瑰花,在针灸取穴时,也常男用足三里、女用三阴交,以健运脾胃,固后天之本,使疾病容易康复。
往期回顾
⊙岳美中:无恒难以做医生(一)
⊙岳美中:无恒难以做医生(二)
⊙任应秋:我的治学门径和方法(一)
⊙任应秋:我的治学门径和方法(二)
⊙姜春华:我的学医过程(一)
⊙姜春华:我的学医过程(二)
⊙金寿山:路是人走出来的(一)
⊙金寿山:路是人走出来的(二)
⊙郭士魁:在研究防治冠心病的道路上(一)
⊙郭士魁:在研究防治冠心病的道路上(二)
⊙李聪甫:业精于勤,荒于嬉(一)
⊙李聪甫:业精于勤,荒于嬉(二)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一)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二)
⊙彭履祥:学无捷径贵在有心(一)
⊙彭履祥:学无捷径贵在有心(二)
⊙彭履祥:学无捷径贵在有心(三)
⊙彭履祥:学无捷径贵在有心(四)
⊙何任:医林四十年(一)
⊙何任:医林四十年(二)
编辑:王旭
审核:崔金峰
如果您感觉文章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