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泄用药,四个不可
泄泻有久暴之分,病情有虚实之别,性质有寒热不同,治法用药当审其病机,察其虚实,辨其寒热。
李士材在《医宗必读》中提出:
治泄用药“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太甘则生湿;清热不可纯用苦寒,太苦则伤脾;兜涩不可太早,恐留滞余邪;淡渗不可太多,恐津伤阳陷。”1
“补虚不可纯用甘温”:久泻脾虚夹湿,当益气健脾,渗湿和中,常选参苓白术散加减。该方药性平缓,健脾药与化湿药配伍,无温燥和甘满之偏,对于脾气虚而无阳虚表现者,甚为合适。
若苔腻、腹满而过用参芪或姜附等辛甘之品,非但泻不能止,反增腹胀、口苦、食纳不振等症,每不利于病。因辛温助阳,甘能满中,“过犹不及”也。
另外,久泻脾虚也有寒热错杂证,如“胃热肠寒”、“上热下寒"等,治疗尤不能一派甘温,往往在温阳健脾之中加入少量苦寒之味,如连理汤、*连汤等,以炮姜和*连配伍,寒热并调。
2
“清热不可纯用苦寒”:肠腑湿热,泄痢腹痛,治当清热燥湿。但虑其“太苦则伤脾",故前人提出“不可过用苦寒”之戒。
如芍药汤(《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芍药、当归、*连、槟榔、木香、炙甘草、大*、*芩、官桂组成。于苦寒药中配伍肉桂一味是为反佐,以防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确有深意。
尤其对于久痢不愈,脾虚而兼湿热积滞者,更不可一派苦寒清化,损伤脾阳,以使泻不能止,赤白黏冻难尽。苦寒败胃伤脾,用之不可太过,这是脾胃病治疗用药的一个基本原则,临证不可不知。
3
“兜涩不可太早”:涩肠止泻,一般用于脾虚滑脱之证,常用药如诃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等。“痢无止法”凡急性暴痢,痢症初起,当尽早清肠化湿,荡涤邪滞,驱邪务尽,属于“通因通用”之法。
此时若过早止涩的话,则会“闭门留寇”,邪出不尽,使病情缠绵难愈。对于久泻久痢,时轻时重,间作不愈,肠腑邪滞未尽者,如何辨治?主要从有无腹痛,赤白脓血,或大便夹有黏冻不爽等加以辨别,其中有偏寒或偏热的不同。对于虚中夹实之证,同样要慎用兜涩之法,前人有“积滞日不尽,泄得日不止”之说,唯恐肠腊留滞,余邪不尽,使病证久治迁延。4
“淡渗不可太多”:脾喜燥恶湿,泄泻的基本病机是脾虚和湿盛,故淡渗分利,利小便而实大便,是中医治疗泄泻的一个重要方法。
所谓“淡渗不可太多”,主要是对脾虚为主的久泻之证而言,尤其是老人虚泻,津液不足者,尤不可过用淡渗利水的药物,以免津液受损,阴伤及阳。而应当以健脾为主,从本治之,使脾运复常,水湿运化,则大便可实。一般来说,暴注新病者可利;形气强壮而湿邪较盛者可利;酒湿过度,口腹不慎者可利;实热闭涩,小便短赤者可利。5
小结:李士材所论治泻“四不可”,是临证治疗泄泻不可忽略的基本原则。此与李中梓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从不同侧面总结了治疗泄泻的具体方法,这既是前人的经验,也是对于某病证在治法上的重要理论。文字/刘沈林姚学权
整理/邹坤吴冠楠杨娇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