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次要写的文章是有关于《中医内科学》学习方法的,写作原因详情请看何为脉诊?的最后一段,这里不再展开。
封面图:《龙樱》
01
《中医内科学》这本书,其实也不只是它,所有的中医学本科教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争议,尤其是在某些民间中医的眼中,中医学教材简直就是中医走向衰落的原罪。这种论调存在了很久,也影响了很多人。
图为某中医交流群群友的发言
其实之前我也持这种观点,因为当时的我认为《中医内科学》的编排这本书明显存在问题,比如治疗不寐,书中载的证型全部与心肾相关,主证中没有提到脾胃在睡眠中的功效,而在《素问》《灵枢》中,对于睡眠,很多文章提到的是脾胃以及营卫二气(关于脾胃以及营卫二气的关系,可参见对桂枝汤的一点小看法)的运行,如《灵枢·大惑论》提到:
*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涩,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很明显,如果所有的不寐只按心主神明的理论去治疗,那么对于由脾胃和营卫不和而引起的失眠必定会效果不佳。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即证型概括不全,也就成了我对于中医内科学这门学科比较排斥的原因之一了。
但实际上,它真的有这么不堪吗?
并不是,要是真这么不堪我写这篇文章干嘛?
个人认为,中医内科学提供的并不单纯是表面的证型以及方药,这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学科之间的综合以及诊疗思路。
02
如大家所了解的那样,内科学是提供临床思路应用的一门学科,也就是用于看病的学科,中医内科学也是内科学,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个例子。
假如你现在在xx医院中医内科门诊,突然来了个病人,他说,大夫,我身体不舒服。你该怎么办?
“我是实习生,老师在隔壁。”某大五老学长可能会这么说,然后问题就解决了。
但如果你现在是老师了,在坐诊看病呢?那么就跑不掉了。(不妨先想想你会怎么跟病人交流,别慌,慢慢想,我给你空了好几行。)
于是你问:“你哪里不舒服啊?”
哎,你为什么要这么问呢?当然是为了判断他是什么病,举个具体的??,病人说:“哎呀,大夫,我肚子痛,拉肚子。”
泄泻?这个可能性似乎比较大。泄泻大多与什么脏腑相关呢?脾、胃、大肠,那么我就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