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灸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它是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最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艾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通过灸疗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处,标本兼治。
艾灸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等作用,在“三伏天”施灸就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针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冻疮、手足发凉、和女子宫寒、以及脾胃虚寒类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当时正值三伏天,恰巧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今天给大家分享出这些艾灸方法,帮助大家祛除体内湿气!
1、关元穴
关元穴
位置:身体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
取穴:腹部的正中线上,人体肚脐中间下三寸四横指处。
功效:培补元气、导赤通淋。
艾灸方法:用艾条温和灸此穴5-10分钟,一日一次。
2、阴陵泉穴:
阴陵泉
位置: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
取穴:曲膝之横纹尖头处。
功能:排渗脾湿。可用于治疗腹胀,腹泻(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艾灸方法:可用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3、曲池穴
曲池穴
位置: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
取穴:屈肘90度,在肘部的横纹末梢、按压时有酸痛感。“曲”,隐秘,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
功效:风清热调和营卫、清热和营,理气和胃,降逆活络。
艾灸方法:可用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每日一次。
4、解溪穴
解溪穴
位置: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
取穴:正坐,足背屈,与外踝尖齐平,在趾长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中,按之有酸胀感便是此穴。“解”,有散之意;“溪”,为地面流行的经水。“解溪”就是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解散并流溢四方。
功效:分流胃经之水、清热化痰、镇静安神、舒经活络。
艾灸方法:每天可用艾条回旋灸5-10分钟,一日一次。
5、丰隆穴
丰隆穴
位置:外踝与外膝眼两个连线的中点。
取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按之有轻微酸痛感。
功效: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开窍。是祛痰要穴和减肥的常用穴。
艾灸方法:每天可用艾条温和灸5~10分钟,一日一次,
6、地机穴
地机穴
位置: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
取穴: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地”,脾土也。“机”,机巧、巧妙也。该穴意指本穴的脾土微粒随地部经水运化到人体各部,运化过程十分巧妙。
功效:健脾渗湿,调经止带。
艾灸方法:艾炷灸或温针灸地机穴3-5壮,艾条灸地机穴5-10分钟。
三伏灸+三伏贴,疗效更好
首先说下三伏贴和三伏灸的区别:三伏贴主要是用调好的药物贴在特定的穴位上,让人体激发自身的修复功能,以预防为主。三伏灸,则是有三伏贴的特点之外,自身有很大的热量,不但能调解人的阴阳,还可以增加人体的活力。
如果你是是重病症,一定要用三伏灸。如果是一些日常的病症,增强抵抗力等,用三伏贴效果也不错!医院贴三伏贴,医生应该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给患者制订治疗的计划。
“三伏灸”和“三伏贴”并用,效果会更好!两者结合三伏灸为主,三伏贴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