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很多人因为饮食不慎出现肠胃不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便秘、口臭等不适症状,这是因为肠胃不通、脾胃湿热引起的,那什么是脾胃湿热呢?
所谓脾胃湿热是指因湿热邪气蕴结脾胃,脾失健运胃失纳降而形成的证候。可因饮食不调,膏粱厚味,酿成湿热,内蕴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湿热交阻于中焦而致病。常见于泄泻、痢疾、湿阻、黄疸、水肿、鼓胀等疾病中。
“清肠”,从字面上理解是清理肠道的意思。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所谓肠道要“清”,指的是大肠排泄功能顺畅进行。
《黄帝内经》云:“大肠者,传道(道,通导)之官,变化出焉”。这是对大肠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饮食残渣中的水分和排泄糟粕。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人体气机调畅,升清降浊,排泄正常;反之,则表现为大便秘结干燥,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出体外,或可伴有口臭、头晕、口咽干燥,严重者腹部发硬、胀满、疼痛拒按。常食肥甘厚味或老年人阴血亏虚,都容易引起肠道排泄不畅。
健康清肠四大法宝
中医里的清肠方法大致分为运动清肠法、按摩清肠法、饮食清肠法和饮水清肠法。
1、运动清肠法
运动清肠法是在全身运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腰腹部的拉伸和扭转,例如弯腰深俯、走猫步等。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徐徐鼓气,呼气时小腹慢慢收回,腹部一起一伏,能够增加肠道运动;做仰卧起坐,增加腹肌力量,提高排便功能。
2、按摩清肠法
采用坐位或仰卧位,自然呼吸,双手叠掌置于脐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摩72圈,然后起身散步片刻,同时配合按摩天枢穴(肚脐左右两边旁开三横指处)效果更好。可用食指和中指按摩该穴,呼气时按压,吸气时放松,10次为1组,可做2~3组。
3、饮食清肠法
可选用淡盐水、赤小豆或醋泡黑豆等。按照中医学子午流注理论,早晨5~7时,手阳明大肠经气血最为旺盛,在这个时段温养。ml左右的淡盐水有清肠效果;赤小豆可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建议用赤小豆煮水或者熬粥;醋泡黑豆加蜂蜜,每天3~6颗,可达清肠效果。此外可使用一些药食两用的中药如鸡内金、铁棍山药、莱菔子等,煮水代茶饮。山药有滋补脾阴、养肾的功效,是临床常用养胃清肠的要药。
图片来源于网络
4、饮水清肠法
晨起可空腹饮用一杯温开水,起到稀释血液、促进胃肠蠕动,利于通便的作用。此外,平素饮食可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粗粮)、薯类、青菜、白萝卜、芹菜、苹果等,每天可适当选择其中几种食物搭配食用,以刺激肠道蠕动,加快粪便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