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实用经络原文名词解释大全,收藏备用青
TUhjnbcbe - 2024/12/26 15:42:00

初学经络的朋友,在读《灵枢·经脉》原文时,会出现很多不认识的字或者不明白的词,这无疑影响阅读的效率,那通过下面对这些字词的注解,相信再读时又会豁然贯通一些新的想法,收获知识后记得点赞收藏哦!

(字词的顺序按照《灵枢》原文出现的次序依次排列展现)

[1]中焦:从部位而言,中焦指膈以下、脐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从功能而言,有“中焦如沤”之说,即指脾胃的消化转输功能。

[2]肺系:指喉头气管,也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又指肺的所属器官,如气管、喉、鼻道等连成了呼吸道,统称“肺系”。

[3]臑(nào):指上臂,亦称为肱部,在肩部以下、肘部以上的部位。屈侧称臑内,伸侧称臑外。

[4]寸口:指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又称“气口”或“脉口”。

[5]鱼际:鱼,指手拇指(或足趾)后方的掌(或跖)骨处有明显肌肉隆起,状如鱼腹的部位。鱼际,指鱼的边缘部分。

[6]是动则病:指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出现的有关病症。

[7]缺盆:指锁骨上窝处。也指穴名,位于缺盆部的正中央,属足阳明胃经。

[8]瞀(mao):指心胸闷乱,目眩眼花,视力模糊。

[9]臂厥:指前臂经脉所循行之处气血阻逆,出现上肢逆冷的见症。

[10]所生病:指这一经脉(或腧穴)能主治有关肺脏所发生的病症。

[11]喘喝:指气喘声粗。

[12]廉:指侧边而言。

[13]气虚:指虚证、阴证,与“气盛”相对而言。

[14]气盛:指实证、阳证,与“气虚”相对而言。

[15]欠:指呵欠。

[16]溺色赤:指小便颜色发红。溺,读作尿。

[17]次指:即食指,又名示指,亦即第2指。

[18]合谷:又称歧骨。也指穴名,位于第1、2掌骨之间,约当第2掌骨桡侧之中点取穴,属手阳明大肠经。

[19]两筋:指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

[20]柱骨:位于前胸部的上方。现代称为锁骨。

[21]颊:在耳的前方,颧骨外方的部分,也是面旁的总称。

[22]人中:又称水沟,在鼻下方、唇上方的皮肤纵沟(鼻唇沟)部。又指穴名,位于鼻唇沟的上1/3与中1/3的交界处,属督脉。

[23](zhuō)肿:指眼眶下缘肿。

[24]鼽(qiú)衄(nu):鼽,指鼻塞不通;衄,指鼻孔出血。

[25]喉痹:痹,闭塞不通之意。喉痹指咽喉局部气血瘀滞痹阻的病理变化。凡咽喉肿痛诸症,壅塞不通,吞咽不爽甚至吞咽难下的,均属喉痹范围。

[26]寒栗:指恶寒、发抖、哆嗦,难以回温。

[27]承浆:指穴名,位于颏(kē)唇沟中央,属任脉。

[28]颐(yí):指口角后,下颌部。

[29]大迎:指穴名,位于下颌角前下1.3寸,当咬肌附着部的前缘,下颌骨上。

[30]颊车:指穴名,位于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凹陷中。上下齿咬紧时,在隆起的咬肌高点处。

[31]额颅:指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32]人迎:指穴名,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平喉结,距喉结1.5寸。

[33]脾:五脏之一,主要具有消化系统的一些功能,有时兼指胰而言。

[34]气冲:指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也指小腹部下方、股部上方交界处的鼠蹊部(腹股沟部)。

[35]髀(bì)关:指股之上端,也指下肢膝上部分的通称。又指穴名,位于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平臀横纹,与承扶穴相对取之。

[36]中趾内间:中趾内间指中趾的内侧趾缝,中趾外间指中趾的外侧趾缝。

[37]足跗(fū):俗称脚面,即足背部。

[38]洒洒恶寒:形容病人恶风寒时好像被冷水喷洒在身上的感觉。

[39]贲(bēn)响:贲,胃与食管相连的部分,是胃上端的开口。贲响是指胸膈肠胃部作响。

[40]骭(gan)厥:骭,指小腿部,也指肋骨。此处骭厥指足胫部气血阻厥。

[41]温淫:指温热邪气所致病症。

[42]胻(hang):指胫骨。

[43]白肉际:指四肢掌(蹠)面与背面交接的边缘。掌(蹠)面的皮肤较厚而色浅,称白肉。又称赤白肉际。

[44]核骨:又写作“覈(hé)骨”。指足第1跖趾关节内侧的圆形突起。

[45]内踝:指胫骨下端的突出处。

[46]腨(zhuān):又称腓肠,俗称小腿肚。现在称腓肠肌。

[47]咽:兼指食管而言。

[48]胃脘:指胃的内腔。

[49]噫(yī):《景岳全书·杂证膜》:“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多因肝胃不和或饱食、胃气阻郁所致。其症状为胃中似有气上冒,微有声响。

[50]得后与气:“后”指大便,“气”指矢气。

[51]快然衰:即“快然如衰”,指感到病情松解。

[52]泄水溏瘕(jia):泄水,指大便如水泻;溏,指大便溏薄;瘕,指腹部的结块。

[53]强立:指勉强起立。

[54]锐骨:指小指侧臂骨下端之高骨,相当于尺骨茎突。也指豌豆骨部。

[55]踝:此处指手腕后方小指侧的高骨。

[56]臂骨:指尺骨。

[57]肩解、肩胛:肩解,指肩端之骨节解处,现称肩关节。肩胛,指肩下背侧成片之骨,现称肩胛骨。

[58]嗌(yì):指食管的上口,亦指咽喉。

[59]目锐眦;又称小眦,目外眦,即眼外角。

[60]颔(han):指颏下结喉上两侧肉之空软处,即下颌底与甲状软骨之间。

[61]巅:俗称头顶。为头顶中央之最高处。

[62]项:指肩上头下之后部,即从枕骨到大椎之间。

[63]夹脊:指夹行脊柱两旁。

[64]膂(1ǚ):又称膂筋。指脊柱两旁的劲起之肉,约当骶棘肌分布处。

[65]髀(bì)枢:指髋关节部。或指股部外侧最上方,股骨向外上方显著隆起的股骨大转子。

[66]腘(guo):膝部后面,腿部弯曲时形成凹窝,并呈现横缝(纹),分别称腘窝和腘横纹。

[67]京骨:足小趾本节后外侧突起的半圆骨,即第5跖趾关节外侧的圆形突起。也指穴名,位于足跗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凹陷中。

[68]踝厥:指本经经脉循行小腿部气血厥逆的见症。

[69]囟(xìn):顶巅前为囟,即现代解剖学上的前囟。

[70]尻(kāo):骶尾骨部的通称。

[71]斜趋:斜向脚底心的涌泉穴。

[72]然谷:指穴名,位于舟骨粗隆下缘的凹陷中。

[73](huāng):指视物不清。

[74]惕惕:指惊惧恐慌。

[75]澼(pi):指肠内有积滞,排便时澼澼有声。

[76]痿厥:指手足痿弱无力而逆冷。

[77]心主:指心脏的外膜,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道路。

[78]三焦:为六腑之一,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等脏器;“中焦”指膈下、脐部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等脏腑。

[79]胁:指腋下到肋骨尽处之统称。

[80]中冲:穴位名,位于手中指尖端的中央。

[81]小指次指:即第4指,亦称无名指。

[82]支满:支撑胀满的感觉。

[83]憺憺(dàn):形容心悸状。

[84]两指:指第4、5掌骨间。

[85]手腕表:指手背腕关节中。手表即手背。

[86]臂外两骨:指前臂背(伸)侧,尺骨与桡骨间。

[87]臑外:上臂后(伸)侧。

[88]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另有膻中穴。

[89](zhuō):指眼眶下缘的骨。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上的上颌骨和颧骨构成眼眶的部分。

[90]角:又称额角。即前发际在左右两端弯曲下垂所呈的角度。

[91]脑空:穴位名,位于风池穴直上1.5寸。

[92]风池:穴位名,位于项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93]大迎:穴位名,位于下颌角前下1.3寸,当咬肌附着部的前缘。

[94]下加颊车:指经脉向下覆盖于颊车穴部。

[95]毛际:指耻骨部阴毛的边际。

[96]髀厌:又称髀枢,指髋关节部。

[97]环跳:穴位名,位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上,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

[98]膺(ying):胸前两旁肌肉隆起处,相当于胸大肌处。

[99]季胁:又称季肋、软肋、橛(jue决)肋。即胁下软肋的部分。

[]外辅:辅骨,在上肢指桡骨,又称上骨,在下肢指膝两侧之骨,内侧的名内辅,即股骨下端的内侧髁与胫骨上端的内侧髁组成的骨突,外侧的名外辅,即股骨外侧髁与胫骨外侧髁组成的骨突。或指腓骨。又称外辅骨。

[]绝骨:指外踝上约3寸,腓骨凹陷的部位。

[]大趾:即趾。

[]三毛:指足大趾爪甲后方有毫毛处,又称“丛毛”、“聚毛”。

[]面尘:指面色灰暗,好像蒙有尘土一样。

[]马刀夹瘿:即指瘰疬,生于腋下为“马刀”,生于颈项旁为“夹瘿”。

[]振寒:形容发冷时全身振动,即冷得发抖的意思。

[]痎(jiē)疟:即疟疾,以寒战、壮热、出汗、定期发作为特征。

[]太冲:穴位名,位于足大趾本节后2寸。

[]中封:穴位名,位于内踝前1寸,胫骨前肌腱内缘。

[]阴股:指大腿内侧部。

[]颃颡(hángsang):指上腭与鼻相通的部位,相当于鼻咽部。

[](tuí)疝:指阴囊肿大,疼痛下坠等病症。

[]少腹肿:也为疝病的一种,即妇女下腹部肿痛下坠等症。

[]面尘脱色:指面色灰暗如蒙上灰尘,神色晦暗。

[]飧(sūn)泄:指大便泄泻清稀,并有完谷不化、肠鸣腹痛等。

[]遗溺(niào):指经常夜间睡眠时不自觉地排尿。或指小便失禁。

[]狐疝:指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于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所以称狐疝。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腹股沟疝。

[]支络:即指络脉,是由经脉分出来的呈网状的大小分支。十四经各有1条络脉,加上“脾之大络”,全身共15条大络脉。这里指肺经从手腕上1.5寸列缺穴处分出的一支,别走阳明,与手阳明经相接。

[]頞(è):指鼻梁。

[]颐(yí):指颊、腮。

[]伏兔:穴位名,位于膝髌上缘上6寸。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仰卧取穴。

[]牖(yǒu):指窗户。

[]唇胗(zhēn):胗即疹。指口唇部发生的干性疮疹。

[]消谷善饥:“消谷”,指消化食物;“善饥”,即容易饥饿。是形容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但往往身体反见消瘦,这是由于胃火炽盛,胃阴损耗所致。

[]寒栗:指因恶寒而发抖,也叫“战栗”。

[]液病:因小肠的功能是受盛胃腑腐熟下传的水谷,经进一步消化和泌别清浊,其精华部分由脾转输,营养于全身,糟粕下走大肠,水液归于膀胱,因此小肠可产生水液。液可以灌精濡润空窍。“液”所生病可见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及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痛等病症。

[]漆柴:形容病者面色黄黑无光泽。

[]两筋:指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

[]支满:指支撑胀满的感觉。

[]浑浑焞焞(chúnchún):形容听觉模糊不清,耳内出现烘烘的响声。

[]气所生病:因三焦能通调水道,水病多由于气化失常,故该经主气所生病。表现为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脯、肘、臂皆痛,第四指废痿不用。

[]头角:指额角。

[]髀阳:指大腿的外侧。

[]外辅骨:指腓骨。

[]绝骨:指腓骨的下端低凹处。

[](大)趾歧骨:指第一、二跖骨。

[]面微尘:形容面色灰暗,好像蒙有尘土一样。

[]体无泽:指身体失去了脂滑润泽。

[]阳厥:指足少阳经气阻逆为病。

[]面脱色:面垢如尘,神色晦暗。

[]闭癃:指小便闭塞不利。

[]中极:指穴名,在腹正中线脐下4寸处,属任脉。

[]关元:指穴名,在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属任脉。

[]至喉咽:指入喉咙。

[]颐(yí):指口角后下颌部。

[]七疝:古籍中把疝气分为七种。①指厥疝、癥疝、寒疝、气疝、盘疝、胕疝、狼疝(《诸病源候论》)。②指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疝(《儒门事亲》)。③指冲疝、狐疝、疝、厥疝、瘕疝、疝、癃疝(《医宗必读》)。

[]瘕聚:指妇女任脉受病的证候。主要症状为腹部脐下有硬块,推之可移,痛无定处。

[]尾翳:鸠尾穴的别名,在腹正中线脐上7寸,属任脉。

[]少腹:脐以下的部位称少腹或小腹。

[]骨中央:指骨盆中央。

[]庭孔:指女性阴道。

[]篡(cuan):指外生殖器的后方、肛门前方的部位,即会阴部。

[]巨阳:指足太阳。

[]额:为发下眉上部位。

[]冲疝:指少腹部气上冲心而痛,二便不通的病症。

[]癃(long):指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下腹缓缓胀满。

[]肩膊:指两肩及肩之偏后部分。另有一说法为肩胛骨的别称。

[]承浆:是唇下颏上中央凹陷处。

[]睛明:指穴名,位于目内眦(内眼角)的外上方凹陷中,属足太阳膀胱经。

[]气街:指腹股沟股动脉处。

[]宗气:是饮食水谷所化生的营卫之气和吸入的大气相合而积于胸中的气。

[]气冲:同“气街”。

[]真气:又叫“正气”,由先天之气(即原气)和后天之气相结合而成,能充养全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足少阴之正:指足少阴的经别。

[]三阳:指太阳、阳明和少阳三经的总称。其中包括了手三阳和足三阳,实际上是六条经脉。

[]颈:指头下肩上部位的统称。或指舌骨至胸骨体上缘的部位。

[]頄(qiú):即颧骨,为眼眶外下侧之高骨,或指内鼻旁间的部位。

[]目内眦:又称大眦,即内眼角。

[]诸阳会:指阳维脉所交会的头肩部各穴。

[]诸阴交:指阴维脉所交会的胸腹部各穴。

。。。。。。

不足之处,希望各位同仁加以补充,感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实用经络原文名词解释大全,收藏备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