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零认识经络总论2特定穴1五腧穴
TUhjnbcbe - 2024/12/13 18:09:00

古代文献中并没有特定穴这一定义[1],特定穴是现代医家根据中医古籍中提到的一些具有特定名称、特殊含义和特定治疗作用的穴群从而制定的这一概念[2]。

特定穴可分为十大类: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特定穴理论经过近现代医家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现已成为比较完整的体系,在针灸治疗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今天主要介绍五腧穴的定义及其在临床中常用的配穴法。

1.五输穴的定义

五输穴之名可考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是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分别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经云: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关节方向依次排列。

2.五输穴的主治作用

五输穴是临床常用要穴。对于输穴主治作用的系统阐述,首见于《难经》。经云:

井穴用于治疗神志病;荥穴治疗热病;输穴治疗关节疼痛;经穴治疗气喘咳嗽;合穴治疗逆气、胀闷、泄泻等病。

上面是五腧穴在主治中共同的特点,由于五腧穴与五行相配,根据五腧穴的不同归经,治疗作用也存在各自的特点,即其与相应脏腑之间的靶向性特征。

下面是按照经脉所属五行相生关系排列的五腧穴的穴歌:

《灵枢·本输》中认为:“阴井木,阳井金。”即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经的井穴属金。

下面这个表格,是按照五行相生规律和经脉流注规律,进行五腧穴的归总:

3.子母补泻法

《难经·六十九难》中提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子母补泻法,即根据这一观点,结合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将五输穴配属五行,然后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虚证补母穴,实证泻子穴。临床应用主要分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方法。

①本经子母补泻法

即在病变脏腑所属经脉上,根据病情虚实选取其本经的子穴或者母穴的方法。

如手太阴肺经虚证,因肺属金,虚则补其母,土能生金,故取肺经本经“土穴”,根据“阴井木”的原则,确定肺经“土穴”为“输穴”太渊,临床中选取该穴,运用针刺补法进行治疗。

②他经子母补泻法

即分别在病变经脉的母经或子经选取其本穴治疗的方法。本穴指与本经五行属性相同的五腧穴。同时按照“阴取阴,阳取阳,相火同火”的原则进行选穴,心包和三焦属相火,若心包与三焦为病,同取心经或小肠经五腧穴[3]。

如手太阴肺经虚证,肺属金,虚则补其母,土能生金,母土对应的应是足太阴脾经,脾经“土穴”为“本穴”。又因脾经为阴经,根据“阴井木”的理论,脾经的“土穴”为太白穴,临床中选取该穴,运用针刺补法进行治疗。

不管是哪一种子母补泻法,都应该严格遵从“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

然而在临床上,疾病虚实往往错综复杂,对于虚实夹杂的病证则可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则,补虚与泻实并用。

感谢阅读,欢迎私信或留言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朱长刚,牛淑平.“特定穴”异议[J].中国针灸,,32(01):30.

[2]沈峰.浅析特定穴的意义[J].时珍国医国药,,28(04):-.

[3]蔺晓源,李西林.浅析"子母补泻取穴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8(1):2.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零认识经络总论2特定穴1五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