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第三章《生气通天论》(6)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我们人会有寒热的病症,中医的观念里面是因为你身体暴露在风吹之下,节气的改变才会产生寒热。所以说这种病是外来的。春天被风邪所伤,邪气滞留不去就会发生急骤的泄泻;夏天被暑邪所伤,到了秋天会发生疟疾;秋天被湿邪所伤到了冬天会发生咳嗽;冬天被寒气所伤到来年春天会发生温病。
最后的这句话是千古以来有争议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个温病的定义是因为冬伤于寒。温病本身不存在,一定要冬天伤到寒才会存在。我们常常看到最多的是小孩子,因为小孩子好动,冬天的时候在外面跑来跑去出一身汗,因为天气很冷再加上出一身汗,冬伤于寒,到了春天的时候一发作就是温病。治疗的时候我们不能看到表面上是热症就开寒凉的药,表面热症是因为里面有寒。如果开一些寒凉的药,当场发烧会解决掉,但是两三天以后就又来了不会断根,因为体内的寒没有去掉。所以冬天的时候不要出汗。
我们有两种寒,一种寒是从里面发出来的,大部分人就是饮食不节吃坏东西或发生问题了。比如说你根本没有伤于寒,可是你又饮酒,里面就会伤于寒;另一种是外面伤于寒,就是冬天导致的。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我们在饮食上面都会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中医认为过与不及都不好。如果酸吃的太多,肝气津液会增加太多就会伤到木,木克土,就会伤到脾脏;如果咸味吃的太重,会伤到我们的骨骼,肾水伤到的话,就会影响我们的心脏,心气就会感到压抑;如果甜吃的太多,会伤到肾脏,人的面色会发黑,黑的好像木炭没有光亮;如果吃东西过于苦,会使脾气过燥,胃气薄弱;如果辣吃的太重,会使筋脉败坏,精神就会受损。
我们吃东西味道要调和,不能太辣太咸太酸太苦太甘。我们食物有两种,平常的饮食味道就比较淡,病人生病我们用药物时,药物的味道就很厚重。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如果我们调和五味,那人的身体就不会有病变。举例说明: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人们嗜食酸,喜欢吃酸的,酸是肝,所以东南沿海一带的人基本没有生胆结石的病,因为喜欢吃酸的,就会清理的很干净;中国西部因为没有靠海,吃的是内陆湖的盐,因为天气寒冷,吃的就比较味重一些,在青海沿岸吃内陆盐的人基本没有得肾结石的人。我们不想得胆结石就多吃酸的,不想得肾结石就多吃青盐(内陆湖的盐),海盐还不能预防肾结石。
中国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分析。研究历史有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知道发病的原因是什么。
以上就是《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的全部内容,下一章节我们会继续讲述《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了解疾病是从哪里来的,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