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五苓散,这张古老的方剂,通过精心调配,旨在调节人体水液分布的异常。在《伤寒论》的注家中,他们称之为“蓄水”证,形象地描绘了水液在人体内的异常积聚。然而,“蓄水”时,水液并非仅仅滞留于下焦的膀胱,它可以停留在人体的任何部位。当下焦受累,膀胱功能受到影响,小便的排出自然不利,这也便是蓄水在下焦的表现。若是水液停滞于中焦,会引发“心下痞”以及“水逆”症状,即饮水后反而吐出。当水液积聚在上焦,会导致唾液大量分泌,并伴有头晕目眩。停滞于肌肤则可能出现汗出;蓄积在肠道则可能引发腹泻;若是停留在表层,则可能会有水肿的症状。联系到现代医学,那些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增高,美尼尔氏综合征患者内耳迷路的水肿,以及脑积水、肝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等情况,都可以看作是“蓄水”在不同部位的表现形式。因此,一旦发现口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且边缘有齿痕等症状出现时,我们便可以考虑使用五苓散这张方剂。我临证常将五苓散用于以下疾病:
一是以腹泻、大便稀溏为表现的疾病,如夏秋季节的肠炎,包括小儿的腹泻都常常用到。这类疾病往往表现为水样的泄泻,次频无度,甚或空洞无物。多伴有肠鸣漉漉、小便不利、渴欲饮水,久用抗生素而不见效。此类腹泻,前人谓之“洞泄”,五苓散是针对这类泄泻的特效方。如曹颖甫先生常以之治洞泻,其医案载“大南门郭左,洞泻当分利,川桂枝一钱、猪茯苓各三钱、生白术三钱、炒泽泻二钱”。我曾治一女,九月初来诊,水泻多日,以此方加车前子而愈。《伤寒论》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本以下之”即暗含泄泻之义。五苓散治利,其机理是利小便以实大便。《伤寒论》第159条“利不止”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后“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金匮要略》“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夏秋季节多暑多湿,本方恰有利湿的作用。刘完素治“中暑受湿,引饮过多,头痛烦渴,湿热小便秘。”所用之方桂苓甘露饮,即由此方加六一散、石膏、寒水石而成。慢性肝炎、肝癌、肠癌等疾病出现水样便、腹胀、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者,我也多以此方加味治疗。这种情况,虽舌有紫气也不可活血化瘀,滥用攻伐以伤正,要从病人的实际体质状态出发,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才是正途。
二是治疗以水肿腹水等为表现的疾病。如肾脏病的水肿、肝腹水、以及柯兴氏综合征的水钠潴留性肥胖。我曾治疗一肝腹水以高热、水泻入院,伴有口干、大便稀、下肢水肿、轻度黄疸,投以茵陈五苓散腹水得退。柯兴氏综合征病人多表现为肥胖、浮肿,女性还有月经量减少,多毛。舌体多胖大,有齿痕。本方加生石膏、滑石、牛膝。
三是其他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诸如多汗症,用黄芪、麻黄根等固表止汗药无效者,当细审有无口渴、小便不利之方证。对此,《伤寒论》73条明言“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青光眼、假性近视等眼病,也有用本方的机会。其人视物眩而不舒,类似于《金匮要略》中所载的“癫眩”。另外,我还以此方治一例脑垂体瘤,证见口渴、手抖、视力下降,大便稀、下肢肿。用本方后口渴、手抖、浮肿及大便情况明显好转。虽然后来还是做了手术,但本方对改善症状疗效是肯定的。
在我多年的临床经验中,使用五苓散加减已成为我治疗诸多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那些口渴严重的患者,我会在原方中加入生石膏和滑石,这两种药物能增强方子的清热功效,有效缓解口渴。如果患者出现黄疸,我会加入茵陈,茵陈具有利胆退黄的作用,能有效地消除黄疸。当遇到吐泻严重的患者,我会加入干姜,干姜具有温中止呕的作用,能有效地缓解吐泻症状。在临床治疗中,我常常将五苓散与其他方剂合用。如与玉屏风散合用,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强身体抵抗力;与平胃散合用,能更好地发挥利湿的功效;与小柴胡汤合用,能和解表里,调节人体内环境;与半夏厚朴汤合用,能更好地治疗咳嗽、痰多等症状;与真武汤合用,能增强温阳利水的效果。在给病人开出五苓散加减的方剂后,我会嘱咐病人注意服药方法。应将药液温热后服用,同时避免吹风受凉,多喝热水或热汤。如果方证相应,服后其人多小便畅利,大便转干,浮肿消退,口中有津,身体也随之感到轻松。这一切都说明体内水液分布已经恢复正常状态。此外,我还发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欧美人在来到南京后,也常常出现五苓散证的症状,包括腹泻、腹胀、口渴、多汗等。这是否与欧美人的体质不太适合南京夏季潮湿闷热的气候有关?抑或不适应味精与食盐较多的中国菜肴有关?这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AI助手创作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