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里的养生名言#
了解中医名词的人都知道“虚实”这个概念。
什么是“虚实”?
内经曾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就是有关于虚实的最原始解释。
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实”就是邪气强盛但正气也足,而“虚”则是正气不足而邪气可强克弱。
《素问.玉机真脏论》: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从这段原文我们可以看到,内经对于虚实的论述,并不简单限于虚实二字。也就是有“五虚五实”之说,虚实之间各有五种情况。
而五实与五虚的概念,对健康调治的预后是有指导意义的。古代中医认为,如果出现五实或者五虚,都可能关系到人的死生,五实能出现危机,五虚同样也能预后不好。
所谓五实,指的是:
第一是脉盛大,脉盛大说明心的运转状态过于繁忙,心脏处于紧急状态,负担特别重。表面看上去似乎是心的能力强大,但过犹不及,很可能转瞬就沉了强弩之末;第二是皮热,肺主皮毛,所以皮肤属于肺统管,说明肺气特别洪盛,同样预示着情况紧急;第三是腹胀,腹部中焦,为脾胃之所居,但以脾为中心,说明脾气壅盛;第四是前后不通,也就是大小便不通,因热而实。古人认为,肾司开阖,大小便都由肾来控制,说明肾的机能也处于过于盛大的危急关头;第五是闷瞀,也就是热昏了头。古人认为这和肝气过于盛大、肝阳上亢引起的。
上述这五种情况如果同时出现,全身必然就处于紧急状态,如果在这时候不能得到及时的转向,预后是很不好的。比如伤寒里的承气汤证,就有“四大”之证:大渴、大热、大汗、脉洪大。
所谓五虚,指的是:
第一是脉细,说明心气的机能不足;第二是皮寒,说明肺气的功能不足;第三是气少,说明肝气不足;第四是泄利前后,说明肾失去控制,功能不足。比如现代人所说的大小便失禁;第五是饮食不进,说明脾气不足。五脏都处于虚弱不足的状态。中医有云“得胃气者生”,饮食不进,也是预后较差的表现。
最后,原文中还有一中和预后相反的情况,岐黄问答之间,也阐释了其原因:
黄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歧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之所以出现五虚五实而并没有太差的预后结果,歧伯从两方面给了回答: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也就是说,如果调理得当,即使泄泻特别厉害、其下如注的情况有所改善,而人又能进一些流食粥浆之类,就可以逐渐恢复五脏功能,这种五虚证就会逐渐恢复。
如果是五实证,只要调治得当,能够使二便通利,全身发汗,就可以解除五脏大盛大实的紧急状态,五实证也可以转危为安
我们从五实与五虚的症状看,根本原因可能集中在消化道相关。可能是由于古人的饮食条件差、饮食卫生不周造成的。
如果再加上伤寒感冒,常常会形成二便不通、或泻下如注,进一步导致其它紧急状态,而出现危及全身的“五虚五实”。
对我们现代人而言,比如所谓的“胃肠型感冒”,也同样有可能出现五实或五虚的,必须提前对策预防。
而内经认为,对于五实证,发汗通二便最重要,这就是让癃塞之邪有窍可散。
对于五虚证,止泻与进粥养最重要。这就是既维固脱越之正气,又培补后天之胃气,得胃气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