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扶阳经方在心脏康复各期中的应用一院内
TUhjnbcbe - 2024/6/8 0:12:00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zdxbdf/

根据《伤寒杂病论》经方的用药特点,将经方扶阳分为七类,分别是:温经救阳法:四逆汤类方,乌头赤石脂丸;温阳利水法:真武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温肾助阳法:麻黄附子细辛汤;扶阳益阴法:炙甘草汤;扶阳潜阳法: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通心阳法:桂枝甘草汤证;温经通阳法:瓜蒌薤白半夏汤类方。下面详细分析扶阳经方在心脏康复各期中的机理。

另外,在1期和2期之间加入1.5期,2期和3期之间加入2.5期。

第1期:院内康复期

院内康复期,在患者入院后脱离急性危险期之后即开始实施,其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使其出院时达到生活基本自理。第1期院内康复期的基本临床表现有:心悸、气短、胸闷胸痛、但坐不能卧、身凉恶寒、四肢厥冷、蜷卧神疲、口淡不渴或喜热饮、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常见证型:阳微阴盛证、阳虚水泛证。

1.阳微阴盛证

面色白、心悸怔忡或心痛,胸闷气短,但坐不能卧、活动后加重,唇舌色淡、精神萎靡,身重蜷卧,形寒肢冷,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多涎,不欲食,喘咳身肿,腹大胫肿,自汗,头眩,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弱或细涩。

四逆汤

组成: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功效: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方解:四逆汤在《伤寒论》中主治因为素体真阳不足,或因误伤及心肾之阳,出现“四肢厥冷”、“四肢拘急”、“下利清谷”、“身体疼痛”、“恶寒“、“脉沉迟”等症状。方中附子辛而大热,通行十二经脉,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干姜辛甘大热,温中散寒。附子干姜相伍温阳散寒,回阳固脱。附子干姜配以炙甘草之甘,合附子、干姜辛甘化阳。并且甘草之甘缓,可制约附子、干姜之峻烈,同时使药效持久。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主方。临床一般用于急危重症,从不轻易使用。正如郑钦安所说世人多畏惧。郑钦安却认为四逆汤不专为少阴立法,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用附子壮烈之性,以壮元阴元阳,使水气上升,布满全身,身无疾病。

郑钦安评:

(1)按自利之人,每多口渴,以其气机下降,津液不得上潮。此则不渴,以太阴主湿,湿甚故自利,故不渴,称为脏寒,法固当温里,应大剂温中,而原文所主四逆(汤)〔辈〕。但四逆乃少阴之主方,而非太阴之主方,此中固属大有关键,而圆通之机,即四逆亦大可用也。学者亦不可泥于法,而为法所囿也。(《伤寒恒论》年学苑出版社)

(2)按饮食入口即吐,有寒逆热逆之别,此则手足寒,而脉见弦迟,是寒饮上逆之候。而非热逆之候。既属寒逆,法当温中降逆,故云不可吐,不可下,主以四逆辈,实千古不易之确论也。(《伤寒恒论》年学苑出版社)

(3)按四逆汤一方,乃回阳之主方也。世多畏惧,由其不知仲景立方之意也。夫此方既列于寒入少阴,病见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漓,身重畏寒,脉微欲绝,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团阴气为病,此际若不以四逆回阳,一线之阳光,即有欲绝之势。仲景于此,专主回阳以祛阴,是的确不易之法。细思此方,既能回阳,则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何必定要见以上病情,而始放胆用之,未免不知几也。夫知几者,一见是阳虚症,而即以此方在分两轻重上斟酌,预为防之,万不致酿成纯阴无阳之候也。酿成纯阴无阳之候,吾恐立方之意固善,而追之不及,反为庸庸者所怪也。怪者何?怪医生之误用姜、附,而不知用姜、附之不早也。仲景虽未一一指陈,凡属阳虚之人,亦当以此法投之,未为不可。所可奇者,姜、附、草三味,即能起死回生,实有令人难尽信者。余亦始怪之而终信之,信者何?

信仲景之用姜、附而有深义也。考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此方胡可忽视哉?迩来世风日下,医者不求至理,病家专重人参。医生入门,一见此等纯阴无阳之候,开口以人参回阳,病家却亦深信,全不思仲景为立法之祖,既能回阳,何为不重用之,既不用之,可知非回阳之品也。查人参,性甘微寒,主补五脏,五脏为阴,是补阴之品,非回阳之品也,明甚。千古混淆,实为可慨。(《医理真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四逆汤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功,不仅可以扶助少阴之阳,更可扶助全身之阳气。使阳气旺则阴寒效,体现扶阳之法中的温阳法。本方加减配伍,可适用于心脏康复1-2期,证属阳微阴盛者。

附子汤

组成: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功效:温经散寒

方解:在《伤寒论》中附子汤中主治“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和“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本证由于患者或因年高,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耗伤正气,或因误治(如滥用汗法,火攻,滥用激素等药物),从而导致少阴阳虚或阴虚或阴阳两虚。临床上以阳虚和阴阳两虚者多见。“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少阴之阳气为一身阳气的根本。故表现为“脉微细,但欲寐”、“身痛”、“骨节痛”;阳虚不能温煦身体,故“恶寒而蜷卧”、“手足逆冷”、“其背恶寒”,特别是“背恶寒”很符合很多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出现的身倦背冷,胸疼彻背;阳气气化功能减弱,故“自利”、“消渴”、“小便色白”。故方用炮附子辛甘大热,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神农本草经》认为其“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人参、附子配伍为参附汤。《删补名医方论》论述其:“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茯苓、白术配伍健脾化湿;白术和附子配伍补火暖土,并祛表里寒湿之邪,如白术附子汤;附子和茯苓配伍可温阳利水,如真武汤。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常常去掉芍药,因为芍药性凉,有动胸中之阳气。本思想在《伤寒论》的桂枝去芍药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中也有所体现。这两方都是治疗桂枝汤证误用发汗后伤及心阳。舌苔有瘀斑者可加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痰之品;四肢发凉者加桂枝;气虚者加黄芪,重用参附;夹痰者重用茯苓,加薤白、半夏。

郑钦安评:

按背恶寒,口中和,证似太阳,而非少阴,何也?太阳行身之背,恶寒乃太阳提纲,此以为少阴者,太阳底面即是少阴,少阴寒甚,溢于太阳地面,故恶寒而见于背,是亦里病及表之验也,故灸之,主以附子汤,皆是助阳祛阴之意也。(《伤寒恒论》年学苑出版社)

附子汤具有温经散寒之功,不仅可以扶助少阴之阳,更可扶助全身之阳气。使阳气旺则阴寒效,体现扶阳之法中的温阳法。本方加减配伍,可适用于心脏康复1-2期,证属阳微阴盛者。

2.阳虚水泛证

面色晃白,气短乏力,但坐不能卧,失眠多梦,眩晕健忘,畏寒肢冷,心悸怔忡,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微细。

真武汤

组成:附子30g,白术30g,茯苓30g,生姜20片。

功效:温阳利水

方解:真武汤是张仲景的千古名方,用于治疗阳虚水患之症,条文中谈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是有水气,可以应用真武汤治疗。扶阳学派对于真武汤的应用,加大了附子、生姜的剂量,附子的常用量在30到90克之间,生姜的常用量是50克,而且方中去掉白芍,原因就是认为白芍为寒凉之药,遏制阳气的运行。这一理念在《伤寒论》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在患者出现“脉促胸满”时,去掉桂枝汤中的芍药以防止伤及中阳。在加量应用后治疗冠心病有水气乘心者,温阳以利水治疗冠心病。

郑钦安评:

按发汗原是解表,表解自然热退,乃不易之理,今汗出而热仍然,所现种种病形,非表邪未透之征,却是亡阳之候,必是因发汗过度,伤及肾阳。太阳底面,即是少阴,此际发热者,阳越于外也,心下悸,头眩身瞤者,阳气外亡而群阴僭上也。振振欲擗地者,阳欲藏而不得也。夫先天之真阳,喜藏而不喜露,藏则命根永固,露则危亡立生,主以真武汤,是重藏阳之意也。(《伤寒恒论》年学苑出版社)

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之功,通过扶助少阴之阳气,扶助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从小便而出,体现扶阳之法中的温通法。本方加减配伍,可适用于心脏康复1-2期,证属阳虚水泛者。

1.5期

李海霞教授在心脏康复分3期的基础上,分成5期。即在1期和2期之间加入1.5期,2期和3期之间加入2.5期。1.5期的临床特点有:心悸、气短、胸闷胸痛、不能平卧、四肢厥冷、蜷卧神疲、口淡不渴、面浮水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滑、脉沉细。2.5期临床特点有: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因此1.5期的辨证主要参考1期的证型,2.5期的辨证主要参考3期的分型。根据其证型,选择相应的经方。

第2期:院外早期康复或门诊康复期

第2期康复一般在患者出院后1-6个月内进行,PCI、CABG后常规2-5周进行。第2期院外早期康复或门诊康复期的基本临床表现有:心悸、气短、胸闷胸痛、但坐不能卧、头晕乏力,面色淡白,脉细或脉沉。

常见证型:阳虚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脾虚湿盛证、心阳不足证、寒凝心脉证。

1.阳虚痰瘀互结证

咳嗽咯痰,痰质粘稠,胸脘满闷,头晕目眩,或肢体麻木,疼痛和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剧,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肤表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筋青胀痛等。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下静脉多青痕,舌苔白腻,脉象细涩或脉滑。

瓜蒌薤白半夏汤

组成: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栝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

功效:通阳散结,化痰宽胸

方解:本方在《金匮要略》原文中治疗““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胸痹不得卧”,是描述胸痹发作时的症状,属于被动体位。是指呼吸困难,不能平躺下来。“心痛彻背”即心痛放射到后背。从经文描述的症状来看,很符合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表现。本方治疗AMI证属痰浊内闭,胸阳不振者。脉痰浊闭阻心脉,胸阳不振,则出现胸痹心通,即AMI。表现为除了AMI的一般症状外,舌质淡暗,舌苔厚腻,脉。方中瓜蒌润燥化痰、宽胸散结,并可通便来给上焦实邪以出路。如《长沙药解》所述"肺病则逆,浊气不降,故胸膈痹塞”。薤白辛温而滑,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千金》中治肺气喘急,用薤白。半夏虽然在《中药学》教材中功效为燥湿化痰、理气消痞、降逆止呕,并没有安神之功。但“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而且在《五十二病方》半夏秫米汤、《小品方》中流水汤、《外台》中半夏茯苓汤、《古今医鉴》中高枕无忧散等诸多治疗失眠的方剂中皆有半夏,因此半夏安神之功不能忽略。结合临床来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这种躁动不安无异增加了心脏的额外负担,不利于病情的缓解。而有效的镇静治疗能安定病人情绪,减少病人的心脏耗氧量,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现代医学给急性心衰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注射吗啡也包含了这层意思。白酒辛散温通,行气活血,以增强薤白行气通阳之功。若见心痛甚,脉细,肢冷汗出者,此为阳虚寒盛之候,恐上药不足以制寒,可加熟附子;若见神疲乏力,呵欠频频,口干不欲饮者,此气阴两虚之候,可加人参或党参、麦冬、生地以固气阴;伴有脘腹胀满不适者,可加苏梗;心悸,脉结代者加桂枝、炙甘草。

瓜蒌薤白半夏汤具有通阳散结,化痰宽胸之功,体现扶阳之法中的通阳阳法。本方加减配伍,可适用于心脏康复2期,证属阳虚痰瘀互结者。若见心痛甚,脉细,肢冷汗出者,此为阳虚寒盛之候,恐上药不足以制寒,可加熟附子。

桂枝茯苓丸

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功效:化瘀生新,调和气血。

方解:本方出自《金匮要略》,原文“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桂枝茯苓丸主之”。妇人素有疲块,导致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之证,本方属缓消之剂。桂枝温通经脉而行瘀滞;桃仁化瘀消百;牡丹皮散血行瘀,清退瘀久所化之热;芍药养血和血;茯苓消痰利水,渗湿健脾。诸药合力缓缓活血化瘀,消百积之证。“妇人宿有百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百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雄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百不去故也,当下其百,桂枝茯苓丸主之。桂枝茯苓丸方:桂枝、丹皮、桃仁、芍药、茯苓。各等分,炼蜜为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经方直解》)。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药用桂枝茯苓丸者,桂枝芍药一阴一阳,茯苓丹皮一气一血,调其寒温,扶其正气。桃仁以之破恶血,消症癖,而不嫌伤胎血者,所谓有病则病当之也。且症之初,必因寒,桂能化气而消本寒,症之成,必挟湿热为窠囊,苓渗湿气,丹清血热,芍药敛肝血而扶脾,使能统血,则养正即所以去邪耳……每服甚少而频,更巧,要知症不碍胎,其结原微,故以渐磨之。《金匮要略方义》言其“桂枝茯苓汤为化瘀消症之缓剂。方中以桃仁、丹皮活血化瘀;配伍等量之白芍,以养血和血,庶可去瘀养血,使瘀血去,新血生;加入桂枝,既可温通血脉以助桃仁之力,又可得白芍以调和气血;以茯苓之淡渗利湿,寓有湿祛血止之用。综合全方,乃为化瘀生新、调和气血之剂。用丸剂,丸者缓也,可长期服用。桂枝茯苓丸是经典的活血化瘀方,黄老师将本方誉为“东方的阿司匹林”,认为它是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调整剂,故对其应用突破子宫肌瘤专方、妇科专方的限制。

桂枝茯苓丸具有化瘀生新,调和气血之功,证属瘀血内停,需要温通经脉,活血化瘀者,可以用本方加减,可适用于心脏康复2期。本方体现扶阳之法中的温通法。主要从口唇、爪甲,舌质等处颜色是否暗,舌上是否有瘀斑瘀点来判断。

2.气阴两虚证

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炙甘草汤

组成:甘草(炙)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十二枚,酒煎。

功效:滋阴养血益气,通阳复脉定悸。

方解: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炙甘草汤具有滋阴养血益气,通阳复脉定悸之功,使血脉充盈,心脉得通。“若欲通之,必先充之”,本方体现扶阳之法中的通阳法。本方加减配伍,可适用于心脏康复2期,证属气血亏虚,心脉不利者。

3.气虚血瘀证

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无合适方剂。可以用后世方剂如补阳还五汤等。

4.脾虚湿盛证

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大便溏,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脾阳虚的患者往往兼有畏寒肢冷的表现。

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功效:利水渗湿,通阳化气

方解: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疗“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夫短气,有微饮”。此证皆由心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痰饮内停所致。方中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佐以桂枝,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炙甘草用于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襄助温补中阳之力;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

郑钦安评:

按桂苓术甘汤一方,乃化气、行水之方也。夫桂枝辛温,能化膀胱之气,茯苓、白术,健脾除湿。化者从皮肤而运行于外,除者从内行以消灭于中,甘草补土又能制水。此病既水汜于上,虽肾气之发腾,亦由太阳之气化不宣,中土之湿气亦盛。今培其土,土旺自能制水,又化其气,气行又分其水,水分而势孤,便为土所制矣。余故列于此症内。但此方不惟治此症,于一切脾虚水肿,与痰饮咳嗽,更为妥切。(《医理真传》)

苓桂术甘汤具有利水渗湿,通阳化气之功,体现扶阳之法中的温通法。本方加减配伍,可适用于心脏康复2-3期,证属中阳不足、痰湿内停者。

理中丸(人参汤)

组成: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

功效: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方解:人参汤在《金匮要略》中用来治疗虚证胸痹“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方中干姜辛甘大热,温中散寒,扶阳抑阴,为振奋中阳之要药。人参补一身之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诸药。按照扶阳学派的观点,临床上常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附子、肉桂、砂仁、麦芽。附子合干姜、炙甘草,为四逆汤。补坎者以火之根在下。以肾为水火之脏,真火上腾必载水上交于心,心肾相交,则水火既济。真火旺则君火自旺,心阳不足即愈。附子得砂仁,纳木、火、土皆归于水,使水中之阳随辛润之,气缘木上行,乃返入舍,本末皆治矣。得肉桂,刚柔调济,温血化凝,行气热血,化瘀生新,通经达络,行气合血,助阳化阴,有生化之能。得麦芽,脾肝得治,上下更能交通,木土共荣,中宫运化以达四旁,五行协和,后天生生不息愈加旺盛也。脾胃中宫得其君相二火之生,则后天运化而四旁受益,得其温暖,中宫得运,枢纽升降如常,坎离得以济交,得成既济之象,水升火降,坎离互济。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在人参、甘草、干姜、白术的基础上加入砂仁、半夏、茯苓。

郑钦安评:

(1)按理中汤一方,乃温中之剂也。以白术为君,大补中宫之土;干姜辛热,能暖中宫之气;半、茯淡燥,有行痰(“痰”:原书为“疫”)逐水之能,西砂辛温,有纳气归肾之妙。但辛燥太过,恐伤脾中之血,复得人参微寒,足以养液,刚柔相济,阴阳庶几不偏。然甘草与辛药同用,便可化周身之阳气。阳气化行,而阴邪即灭,中州大振,而浮肿立消,自然体健而身安矣。(《伤寒恒论》)

(2)一治吐血。夫吐血之症,多由中州答失运,阴血遂不归经,瘀滞闭塞清道,以致清阳不升,阳血僭上,便成血逆。理中汤才能调中州之气,中州健运,血自归经,其病自己。

一治四肢浮肿。夫四肢属土,土虚则元气发泄,不能潜藏,故见四肢浮肿。理中汤力能温暖脾胃,脾胃有权,元气不致漫散,故治之而愈。一治心下嘈杂吐水。夫心下一寸,乃胃之上口。胃主纳,而脾主运。脾气衰而不运,津液上逆于胃口,以致心气不宁,故嘈杂吐水,即是明验。理中汤力能温暖中宫,脾土健运,水气下行,嘈杂、吐水自己。一治咳嗽吐清水。夫咳唾之病,属于肺经,理应从肺于治。今独用理中者,原由中州失运,水聚于上,肺气欲下降而不能,故咳唾清水。理中汤力能健脾,脾土健而水湿下趋,肺气降而咳唾自己。一治唾水不休。夫唾水之病,多属胃冷。理中汤能温暖中宫,土暖而水湿自消病立愈。一治呃逆不休。夫呃逆之病,原有寒热之分。果属胃寒而呃逆不休。理中汤能温中,中寒云而呃逆自己。一治手足微冷少神。夫四肢逆冷之症,原有四逆之法。此乃微冷、少神。明系中州气衰,不能充周四肢。理中汤大能温暖中宫。中州气旺,肢冷自愈。按此方功用最多,加减变通更多,姑举数知,以便学者参悟。(《医法圆通》)

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散寒止痛之功,体现扶阳之法中的温阳法。本方加减配伍,可适用于心脏康复1-2期,证属脾阳不足者。

5.心阳不足证

面色淡白或晃白,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或有自汗,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

桂枝甘草汤

组成:桂枝四两,甘草(炙)二两。

功效:温补心阳

方解:桂枝甘草汤为温补心阳的基础方,出自汉张仲景的《伤寒论》的第64条。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柯琴日:“汗出多,则心液虚,中气馁,故悸。叉手自冒,则外有所卫,得按则内有所依,如此不堪之状,望之而知其虚矣。桂枝本营分药,得甘草,则补中气而养血,从甘也。故此方以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阳气生心液。甘温相得,斯气血和而悸自平。”桂枝、甘草两药配伍为仲景方常用药对。亦为治疗心阳虚之祖方,后世医家释义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由心阳虚而得心悸,其人常以双手按其心胸以安心悸,故用桂枝甘草汤补益心阳。现代临床多以本方为基础治疗“心悸”等相关病症,表现为心悸欲按,头晕,胸闷,气短,无力,舌质淡,脉弱,或数或缓。陈旧性心肌梗死出现心悸等表现,属于心阳不足者,可用本方。

郑钦安评:

按汗为心之液,今发汗过多,则心阳不足,其人叉手自冒者,是欲扶心之意,外援之一助也。至心下悸欲按,皆本此。(《伤寒恒论》)

桂枝甘草汤具有温补心阳之功,体现扶阳之法中的温阳法。本方加减配伍,可适用于心脏康复2期,证属心阳不足者。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组成:桂枝(去皮)一两,甘草(炙)、牡蛎(熬)、龙骨各二两。

功效:镇静安神,潜阳补心

方解:本方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本方在桂枝甘草汤的基础上配以牡蛎、龙骨重镇安神。全方复阳安神,培本固脱,为其配伍特点。加入龙骨牡蛎体现了应用扶阳法时重视“潜镇”。温阳以治阳虚之本,潜镇以治浮阳之标,药多为金石、介类质重下坠之品,如磁石、龙骨、牡蛎龟甲等。此乃引龙潜海,意在引龙雷之火归于命门。此法适用于阴火不安其位,以至虚阳上浮之症。

郑钦安评:

按火逆则伤阴,未见下症而下之,则伤阴,复又烧针而阴又伤,此烦(燥)〔躁〕之症所由生,而阴虚之象所由见,主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者,是取其调中而交心肾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具有镇静安神,潜阳补心之功,体现扶阳之法中的温潜法。本方加减配伍,可适用于心脏康复2期,证属心阳不足、虚阳上浮者。

6.寒凝心脉证

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剧痛暴作,并见畏寒肢冷,得温痛缓,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乌头赤石脂丸

组成: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赤石脂一两。

功效:温里通阳,峻逐阴邪。

方解:乌头赤石脂丸在《金匮要略》原文中用于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胸痹多因寒邪内侵、饮食失当、情感不调、年迈体虚等而致机体阴阳气血不足、寒凝、痰浊、瘀血等痹阻为患。轻者仅仅感胸闷如空,呼吸欠畅,垂者则必发展至“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从原文的论述来看,其心痛范围既包括了心前区、胸骨后,也涉及胃脘上腹部或左侧背部,很可能是急性心梗的临床表现。此之危重时期,实为心阳不振,阴寒之邪,心乘虚侵袭,心阳失展,心脉痹阻之故。当此危急存亡之际,非大剂辛热温阳,峻逐阴邪之品,不能逐其邪,通其痹,复其阳。本方以乌头、附子、川椒、干姜一派大辛大热之品,峻逐阴寒而定痛。赤石脂其味甘、涩、酸,性温,无毒。赤石脂为收涩药,主要作用为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使大剂量辛温药液留恋胃中,气血疆界之乱得正,寒去而正不伤。五药共奏峻逐阴邪、温阳散寒、固护心阳之用历代注家对此方多有阐述,如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有云:“心背彻痛,阴寒之气偏满阳位,故前后牵引作痛。沈氏云:邪感心包,气应外俞,则心痛彻背;邪袭背俞,气从内走,则背痛彻心。俞脏相通,内外之气相引,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即经所谓寒气之客于背俞之脉,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是也。乌、附、椒、姜、同力协济,以振阳气而逐阴邪,取赤石脂者,所以安心气也。”

乌头赤石脂丸具有温里通阳,峻逐阴邪之功,体现扶阳之法中的温散法。本方加减配伍,可适用于心脏康复1-2期,证属寒凝心脉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扶阳经方在心脏康复各期中的应用一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