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车减油将尾气治理做到极致
□本报
张铭贤
二零一三年九月十日,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北京市同步制定出台了《北京市二零一三-二零一七年清洁空气行动》及八十四项重点任务分解,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北京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到二零一七年,全市空气中的PM2.5年均浓度比二零一二年下降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达到六十微克/立方米左右。图为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的工作人员在为室外大气监测设备更换滤芯。本报
赵跃*
摄
〉〉
编者按
同呼吸,共命运。对于京津冀来说,这是一个共同的命题:到2017年,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5%或以上。这又是一个不同的求解过程,北京将机动车尾气治理、压减燃煤总量作为重中之重;天津全力推进“万企转型”,治理优化产业结构;河北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攻坚治污工程……
寻找相同与不同,来自京津冀三地25家媒体的50余名,踏上了此次为期8天的采访行程。
寻找不同,亲身见证了京津冀三地在治理大气污染中各自形成的新机制、新技术、新经验;寻找相同,深切体会到三地共担责任共同治污的紧迫感,齐心协力联防联控的协作精神。我们期待在相同与不同之间,京津冀三地的求解能得出1+1+13的结果。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跳出“一亩三分地”,我们共同守护同一片蓝天。自今日起,本报推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清洁空气齐行动》系列报道,集中报道三地为推动区域大气质量改善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敬请关注。
宽敞的圆形大厅里,10多块巨型显示屏环绕四周,实时显示着10多条轨道交通线的运行情况。指挥大厅内工作人员或查看线路运行,或忙着票务结算。
这里就是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调度指挥大厅,这个“蜘蛛”一般的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了876万人次。
“在北京市的污染物排放中,机动车尾气排放对PM2.5‘贡献率’最高,占到了22.2%左右。因此,对于北京来说,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成了重中之重。”4月1日,北京市交通委科技处处长葛昱在接受采访时说,“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首先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降低小汽车出行比例,其次是限制小汽车无序增长,再次就是推行新能源电动车,调整机动车能源结构,减少尾气排放。”
对于一个有着2000多万人口和540多万汽车保有量的特大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成了北京治霾、治堵的“良方”。
“去年我们建成了4条轨道新线,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465公里。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同比增长30.5%,最高客运量达1106万人次,在公共交通客运总量中所占比重接近40%,轨道交通骨干作用逐渐凸显。”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方平介绍说,“今年北京市将继续实施骨干线路运力提升改造,同时确保6号线二期、7号线、14号线东段、15号线一期西段等新线按时开通运营,形成527公里的轨道交通络,日均客运量达到1000万人次。到2015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力争达到660公里。”
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北京市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同时,还不断完善地面公交络建设,使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从44%增至46%,步入公共交通主导城市交通时代。据了解,2013年,北京市共优化调整线路99条,方便了190个小区居民的出行,解决了81公里有路无车问题;开通92条定制公交商务班车和微循环公交线路,按需而设、量体裁衣,运送8万人次,乘客中有近6成是自驾车主,有效减少了进城小客车数量,微循环公交线路首次使用8米长公交车投入运营,便于在老旧小区、狭窄路段通行,方便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
在《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中看到,发展公交只是北京市治理尾气污染的部分措施。用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丁焰的话说,在多达22项的分解任务中,北京市尾气治理措施几乎囊括了各国治理机动车污染的所有措施,已达到极致。
“北京市尾气治理核心是控车减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北京市对机动车实施双总量控制。即机动车总量控制,每年新增小客车指标由24万辆削减到15万辆。2017年底前,力争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600万辆以内;车用燃油总量控制,通过调整车辆能源结构、推广新能源车和小排量汽车、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严格执法等措施,实现车用燃油总量比2012年降低5%以上。”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庄志东介绍说,“此外,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提高用车成本、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的公共*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