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紫苏,有一个这样的传说。
据说在重阳节的时候,几个少年在比赛吃螃蟹,螃蟹性寒,吃多了会导致腹痛。华佗便用紫草叶熬成汤给他们喝,不一会儿,他们的肚子就不疼了。
那华佗是如何知道的呢?有一次华佗去采药,看见一只水獭吃多了十分难受,就吃了些紫叶草,不一会儿就好了。这是因为鱼和螃蟹一样是属凉性的,而紫叶草属温性。此后,华佗把紫叶草制成丸、散给人治病,因为这种紫叶草吃到肚子里很舒服,华佗就给它起名叫紫舒,后人慢慢地就叫成紫苏了。也有人认为“紫”是因叶子的颜色是紫色,“苏”是因为有理气通窍的功效。
紫苏是药食两用的好物,能调节人体“五气”:散寒气、清肺气、化痰气、宽中气、安胎气。
其实紫苏在中国已有近年的历史,《本草纲目》中记载:“紫苏,又名桂荏。种子可榨油,嫩叶可生吃,叶、茎和种子均可入药”。既然紫苏全身都是宝,都有哪些神奇功效呢?紫苏叶,叶圆而有尖,四围有锯齿。《中国药典》记载其性味辛、温。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常用于感冒风寒、恶寒发热、胸闷不舒等症,还有解鱼蟹毒功效,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呕吐、泄泻等症。
紫苏梗,《中国药典》记载其功能理气宽中,安胎。常用于胸腹气滞,胃脘疼痛,嗳气呕吐以及胎动不安。紫苏子即紫苏的成熟果实。“光阴荏苒”里的荏苒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其实“荏苒”在古语中指的是苏子,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紫苏子。《中国药典》记载其功能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常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等症,还可用于肠燥便秘之症,亦可解鱼蟹毒。
人吃五谷杂粮,感冒是常有的事。由于紫苏具有发汗和松弛的效果,当患上风寒感冒、咳嗽、疼痛时,喝上一杯暖乎乎的紫苏茶能有效缓解症状;当感到有压力、身心疲惫时,冲泡一杯紫苏茶,它特殊的香味能让人轻松、镇静。明代李时珍曾记载:“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可见紫苏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很常见。
摘一片新鲜的紫苏叶,持一股芳香清甘之味,与嫩姜捣烂加盐拌白切猪肉,有行气健胃,帮助消化,发汗祛寒之作用。清蒸大闸蟹时,在蟹的腹部放几片紫苏叶,一来可以去腥增香,二来可以驱寒暖胃。宋仁宗时期,紫苏获得“向来暑殿评汤物,沉木紫苏闻第一”的荣耀,被翰林医官院定为“汤饮第一”。“《竹屿山房杂部》中记载了紫苏熟水的做法:“紫苏摘新叶,阴干。用时隔纸火炙,作沸汤泡,密封,热饮,冷则伤人”。
元代诗人方回有这样一句诗“未妨无暑药,熟水紫苏香”,在古老的时代里,从前的人们也许就是在街边买上一碗沁香入脾的紫苏饮,渡过那炎热的夏天吧。
原标题:《紫苏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