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大家都不陌生,组方跟四君子汤相差一味药茯苓,也就是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换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就是理中丸。改变之后温性更强,由四君子汤的温补气血变成了治疗中焦虚寒证。而附子理中丸比理中丸多了一味附子,能够补先天命门之火,也就是脾肾双补了,这就是为什么脾胃寒重的人有些医生给患者吃附子理中丸发生易举阳强的原因。而理中化痰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了加了半夏和茯苓也就是化痰和健脾利湿的药,能够治疗脾胃虚寒痰涎内停之证。那么这个几个方子简单的关系应该理清了,下面讲与疾病的关系。
理中丸主要治疗三大症状,中焦虚寒证,阳虚失血证,小儿慢惊及病后喜唾涎沫等。那么这些是什么机理呢?因为脾主的是运化,升清阳,胃主的是受纳而降浊阴。如果脾胃阳虚有寒,则升降失职,出现呕吐,腹痛,不欲饮食。而脾胃阳虚失血,无论衄血还是便血,只要看见面色无光,气短神疲,脉象细或者虚大,都可以判断为阳气虚弱,血失所统,离经妄行。这时候干姜改成炮姜,加*芪阿胶当归之类效果会更好。
小儿慢惊则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者病中过服用寒凉之品,损伤胃气,导致形体偏瘦,手足不温,呕吐泄泻等。脉细沉迟可以判断为中间虚寒。病后喜唾涎,是脾气虚寒不能上摄津液,津液上溢于口之故。
那么理中丸为什么能治疗这几个症状,因为理中丸中是以干姜为君药,温中焦脾胃而驱寒,人参大补元气,助运化而升降,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益气和中,为佐使之用。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所以叫做理中丸。
理中丸虽然治疗三大症状但其实质,总是离不开中焦虚寒证,因此可以异病同治,临床上呢也通常作为汤剂服用。说起服用之法,这里也不得不说古人是很严禁的都是以药效而论,而现在人则是以剂量算,比如理中丸现代服用方法一般是一次6-9g,一天2-3次。而古代是怎么描述的呢?四味药炼蜜为丸,如鸡子*大小,以开水化开,白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2次。如果吃后觉得腹中不热,可以增加至3-4丸。汤剂的服用方法,8升水煮取3升,温服1升,日三服,服汤后,饮热粥一升,微微出汗,不能解开衣服。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看病都是以患者吃药后的反应为考量标准的,是比较严谨的,这个和现在做到诊室里看病是完全不一样的。
附子理中丸加一味附子,温中散寒之力更甚,以脾肾双补为主,所以用作脾肾虚寒证,或者脾胃虚寒,又受风冷所致的心(胃)痛证。脾虚则水湿不化,常常聚集而生痰,所以健脾化湿是治疗生痰之源的方法之一,所以脾胃虚寒,有痰湿症状,则加制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茯苓渗湿健脾所以又理中化痰丸。理中丸的用法及原理大概就这么多,更多的知识欢迎
中药膏方凉茶—老常,或者在评论区留言,我看到后对共性问题会写文章回复的。谢谢大家,欢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