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的到来天气转热,在中医门诊又时常听到许许多多如夏天不能吃中药、吃中药上火、吃中药伤胃、夏天不能吃补药、夏天中药容易变质等等错误言论。有许多应该治疗或正在治疗的病人都盲从的终止了正常的治疗,而在不知不觉中深受其害。
其实,我们只要是动一下脑子,讲一下道理,问一下为什么?这些误己误人的错误观点就都可以拨乱反正,都清清楚楚了。
首先从大道理上讲,中医中药在中华大地传承了几千年,西医在我国的普及应用还不到一百年。难道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们夏天得病了不治?更何况过去越是暑夏之季,越多疫病流行,没有中医中药为我们中华民族健康保驾护航,哪有中华民族的的繁衍昌盛。
再从具体问题讲,就说说夏天吃中药会不会上火?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有温法(用热性药祛寒)、清法(用凉性药清热)、补法、泻法等诸多治法;而中药基本药性有寒、凉、温、热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难道夏天医生给你吃寒凉清热药你还能上火?
中药里有许许多多的如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清热解暑、清头明目、清热利咽的有效药物,如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板蓝根、大青叶、胖大海、*连、*芩等等,可以治疗各种类型的热病、火证。这类寒凉药何时服用都可以清热去火,何来上火一说?所以,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如果病人夏天患了寒病,也必须用热性药寒者热之,辨证准确,用药准确,何来吃中药上火之说?
还有的人说夏天天气炎热,此时若服的药中补阳药多,则易上火,这根本就是个悖论,病人如果没有阳虚,何来服补阳药一说?而误服补阳(热性药),那不只在夏天,在严寒冬季也一样要上火。
中医经典《*帝内经》中确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那是指夏天天气炎热,是人体阳气最旺盛时,若人体素有阳虚内寒之疾,此时则治之正当其时,体内之寒邪容易祛除,阳气容易恢复,所用之补阳散寒药物则较之秋冬可大幅减少,而效果倍增,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夏天天气湿热,脾胃易被湿热所困,脾胃虚弱,食欲下降,即所谓苦夏,此时不欲食油腻,多喜清凉之食物,而较多的汤药口味苦涩,较难下咽,很多病人对服药有抵触,所以明知没道理,也更宁可信其有。所以应该将“夏天不能喝中药”,改成“夏天不想喝中药”,就更准确些。
当然,中医临床论治还讲究“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的适宜的治疗方法。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
夏天服中药也有注意事项
夏季服用中药最好在饮食上有所节制
最好不要在吃中药期间吃烧烤、慎用辛热香料之品,因为烧烤的食物容易上火,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更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等等发物。
同时,也要忌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
冷饮也要少喝,这些东西都会损伤胃气,影响脾胃功能。
要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
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夹杂,病邪难愈。
至于还有人提出,夏天中药容易变质?
有些患者自己在家里煎煮中药,每天按常规煎一付药,放在阴凉处或者放在冰箱冷藏,怎么可能变质?另外,医院用高压密封煎药机煎药,按说明书常温环境下可以保鲜一个月,在冰箱冷藏保鲜40到60天。当然,如果药液袋鼓起或者药液变味、有气泡时,药液很可能已经变质,最好不要服用。
在中医正确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炎炎盛夏也是治病的良机,尤其是治疗寒冷性疾病,更是因时、因地、因人治疗的好时节。夏天我们患病了要及时治疗,更不应该耽搁一些慢性病的连续治疗。不单单夏天我们患病了要及时治疗,甚至连一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阳衰虚寒类病证。
如肺胀、哮喘、咳嗽、关节冷痛僵硬、怕冷、慢性泄泻、体虚易感等冬天多发的疾病,中医也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通过中药内服、穴位贴敷等治疗措施提升人体阳气,扶阳固本,振兴阳气,祛除体内沉积之寒气,调整人体达到阴平阳秘,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从而减少某些疾病的发作,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在此提醒自行煎药的患者,一服药一般一天煎两次(早上煎一次,药渣到晚上再煎一次)。但夏季不能再这样煎药,而是应当煎出一次后,再加水煎第二剂放至晚上服用,煎出的药汁及时放入冰箱低温保存,饮用前应先加热,自己煎煮的中药汤剂一般不建议隔夜服用。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科普知识仅做参考,不能作为治疗手段使用,遇到问题,医院就诊,感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