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两三岁前,总喜欢流口水,止都止不住,夸张的说来真是“口水直下三千尺”啊。这止不住的“哈喇子”,整得孩子脸上脏兮兮的,看着很不舒服。很多家长就特别想知道怎么调理这口水娃,保持孩子粉嫩干净的小脸蛋。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吧。
宝宝流口水,正常还是不正常?
2岁以前的宝宝,口水偏多一般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在这个阶段,宝宝的口腔构造还没有发育完善,嘴巴又浅又小,储存口水的空间有限,再加上宝宝的吞咽能力还不健全,当然不能像大人一样自如地通过吞咽的动作来调节口腔内的口水量。如果口水积存过多,或宝宝嬉笑、玩闹时,口水就容易“把持不住”了。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宝宝“出牙”了。宝宝在乳牙萌出的时候,小牙会顶出牙龈向外长,引起牙龈的不舒服。而且宝宝的小尖牙还容易刺激牙龈上的神经末梢,激发唾液腺反射性地分泌增加,就会导致宝宝天天嘴周围全是哈喇子。
另外在添加辅食之后也会出现口水增多。尤其是受到淀粉类食物的刺激,宝宝的唾液腺会分泌更多的淀粉酶,口水自然就增多了。
喜欢吃手、吮安慰奶嘴也会刺激唾液腺的分泌,使口水增多。此外,宝宝在趴睡、侧卧时,由于睡姿不当,腮部唾液腺受到压迫,嘴唇不能合拢,也会出现流口水的症状。
这些原因多是宝宝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暂时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好转,因此是不需要干预的。
但是宝宝跟同龄孩子相比流口水情况更严重,或者超过2岁了,仍然流口水不断,那可能是病理性原因导致的,爸爸妈妈们就要引起重视了。
口腔问题:水痘、手足口病、或口腔卫生不良引发口腔炎症的宝宝,局部的炎症会促进唾液分泌,导致流口水。宝宝常表现出烦躁不安,不愿进食,爸爸妈妈们就要仔细检查宝宝的口腔是否存在溃疡的现象。另外如果孩子牙齿畸形,凸出较明显,嘴唇很难完全覆盖牙齿,也会导致孩子容易流口水,矫正牙齿后症状便会得到缓解。
呼吸道疾病:有鼻炎、腺样体肥大、或受凉感冒的孩子,容易出现鼻塞的症状,孩子不自觉张口呼吸,也会不由自主地流口水。
神经性疾病:不幸患有面瘫、癫痫或智力缺陷等孩子,由于神经性的原因,不能控制嘴部及脸部的肌肉时,也会忍不住流口水。
舌系带太短:舌系带指的是舌下正中联系舌头与口底的薄膜,俗称舌筋,舌系带过短会造成宝宝舌体不灵活,也会造成宝宝大量流口水的现象。
口水过多,可能是脾胃失调的表现
宝宝口水过多的现象,中医称为“滞颐”,也称为小儿流涎。
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涎出于脾而溢于胃”。涎为脾之液,是口腔津液中清稀的部分,赖脾之阴气补充滋养,受脾之阳气调节控制。正常情况下,脾胃协调,涎液化生适量,上行于口,是不会溢于口外的。
而脾胃失调,不能摄津时,便会导致小儿流涎。《幼幼集成》中指出:“小儿两颐流涎,浸渍胸前者,此名滞颐。盖涎者脾之液,口为脾窍,脾胃虚寒,不能收敛津液,故涎从口出而滞于颐。”
小儿流涎的原因,多为三种:脾胃虚弱、脾胃虚寒或脾胃有热。
孩子口水过多如何调理?
脾胃虚弱
孩子本脾常不足,若后天喂养失当,疾病损伤,致脾胃虚弱,脾胃运化水液的功能障碍,导致痰饮水湿内生,则会再度困遏本就虚弱的脾气,以致脾虚不能摄津而流涎不断。
这类宝宝多口水清澈,量多不臭,面色萎*,啼声低弱,大便不成形,舌质淡。
调理原则主要以健脾养胃,促进脾胃运化为主,少佐收涩之味,可选用北芪、*参、茯苓、山药、莲子加瘦肉炖汤或熬粥,1周可食用1-2次。
脾胃虚寒
长期脾胃亏虚,以致脾阳受损、脾胃虚寒,脾阳调控失常也会导致孩子口水流出不止。
脾胃虚弱的孩子伴有四肢不温、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虚寒症状,常见于过敏性体质的孩子。
治疗当以温补脾胃为主,在保证孩子的正常消化状态下,可适当给孩子煮泥鳅粥、栗子山药粥、炒白术益智仁粥等,1周也是食用1-2次即可,或适量给孩子吃龙眼肉、金桔等温性水果。
脾胃积热
如果孩子喜食肥腻温燥食物,或积食日久,致脾胃积滞化火,胃热上冲,热迫涎出,廉泉不能制约,口水也会偷偷地流出口外。
如果宝宝的口水黏稠,浸湿胸前,略带臭味,甚至口角潮红糜烂,有口气,面色红赤,哭声响亮,口干多饮,小便*短,大便硬臭,舌质红,苔*,指纹色紫,多是脾胃有热。
治疗当以消食化滞、清热健脾为主。食疗上多选用性味平和之药,忌过于寒凉伤脾胃正气之品,可选用白萝卜煲瘦肉或排骨汤,佐以麦芽、谷芽、莱菔子、山楂加适量冰糖煮水当茶饮。
小儿推拿来帮忙
对于流涎不止的宝宝,我们在推拿上要注重口颌部的操作,通过掐揉局部的穴位,促进口齿发育,抑制和调节局部腺体的分泌,以此来约束口的闸门,口水就不会外溢。
基本操作
八卦
位置:掌心为圆心,掌心到中指的2/3处为半径,画一个圆方法:用大拇指的桡侧缘,在上面做周而复始的推运(-次,5-10分钟)作用:理气宽胸,顺气化痰,消宿食,降胃逆,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主治:胸闷胀饱,呕吐,泄泻,食欲缺乏,咳嗽痰喘,心烦内热等。
小横纹
推小横纹。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为推法,四橫纹穴为改善积食等问题的要穴。
天河水
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条直线方法:中、食两指并拢,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推,用力要匀,向前推动时不可歪斜(-次,5-15分钟)作用:清热解表,安神除烦,泄心火,利小便,化燥痰主治:感冒发热,惊风,夜啼,弄舌,重舌,口舌生疮,咳嗽痰喘,麻疹,腹泻等,一切热证均宜。
辨证加减
脾胃虚弱的宝宝:加补脾经、补肺经-次,运板门-次,顺逆时针摩腹各1分钟,揉足三里1-3分钟。
脾胃虚寒的宝宝:加补脾经、补肾经-次,运板门-次,推三关次,上捏脊3-6遍。
脾胃积热的宝宝:加清脾经、清胃经、清小肠-次、掐揉四横纹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