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掌握了中医学的脏腑相合关系,指导治疗
TUhjnbcbe - 2023/4/29 18:57:00

中医学常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来说明脏与腑的表里配合关系;即脏与腑的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组成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脏腑表里关系,体现了阴阳、表里相输相应的关系。

脏与腑有特定的配合关系,中医学把脏与腑之间相互配合的关系,称之为“脏腑相合”。故《*帝内经·灵枢·本输》说:“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合者”。

所谓“合”,即相互联系,相互为用。脏和腑虽然各自都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但这些生理功能都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合作的,而这些相互配合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即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它们结构相连,气化相通,从而使脏气归于腑,腑气归于脏。六腑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受五脏之气的配合才能完成。如胃的纳谷需脾气的运化,膀胱的排尿赖肾的气化作用等。五脏主藏精气,藏而不泻,可防止精气的过量耗泄,但其功能有赖六腑的消化、吸收、输送水谷精微。在具体的生理活动中,它们互相促进,如肺主肃降,有利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的传导也有助于肺气的通畅。

它们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而且也决定了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脏腑同病。如肺热壅盛,肺失肃降,可致大肠传导失职而大便秘结等。反之,大肠热结,腑气不通,亦可影响肺气宣降,导致胸闷、喘促等。故在治疗中中医常通过通俯泄热来治疗肺热咳喘,也常用宣降肺气来治疗大肠腑气不通。

小肠分别清浊,其清者可转化为心血,心主血脉,可将气血输送于小肠,有利于小肠的受盛和化物。心经有热,心火炽盛,可循经下移小肠,引起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出现小便短赤,灼热疼痛或尿血等。小肠火也可循经上扰于心,出现心烦口舌生疮等。因而在治疗上也相应地有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腑脏同治等方法。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受纳失常则脾的运化不利,脾失健运则胃纳失常,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中医称之为“脾胃不和”。脾气主升,以升为顺,胃主肃降,以降为和,脾气不升,则水谷夹杂而下,出现泄泻甚则完谷不化;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可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脾胃在五行中都属土,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容易被湿邪所困;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阳气亢奋,易化燥而伤津。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阴气易伤,得阴自安。以脾喜钢燥,胃喜柔润故也”。故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保护脾阳和胃阴。

肝和胆均属木,有疏泄功能,在疏泄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分泌胆汁适时排入肠腔,促进脾胃的升降和运化。若肝失疏泄,可影响胆汁的生成,排泄,并可引起消化机能异常,若胆汁排泄障碍,也可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临床上可见口苦,纳呆,腹胀,胁肋胀满。甚或可见*疸,中医在治疗此类疾病,常用疏肝利胆的方法。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的气化和固摄作用,只有肾气充足,气化和固摄作用有权,膀胱才能开合有度,膀胱才能正常生成,贮藏和排泄。若肾气虚衰,固摄无权,则膀胱开合无度,可见尿频,尿急,遗尿或尿失禁,若肾阳虚衰,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可见小便不利,甚或癃闭。故《辨证录》说:“人有小便闭结,点滴不通,小腹作胀,然而不通,上焦无烦躁之形,胸中无闷乱之状,口不渴,舌不干,人以为膀胱之水闭也,谁知是命门之火衰呼?”。

总之,我们掌握了这些理论,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查看完整版本: 掌握了中医学的脏腑相合关系,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