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方剂学习认识一下清暑剂里的三物香薷饮
TUhjnbcbe - 2023/3/8 18:38:00

中医对于方剂的分类,基本根据病因或者病机而来,比如夏天天气热容易中暑,其治法就是清热解暑,于是就有相对应的“清暑剂”。

在古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需要大量的劳作,即使是酷热的夏季,普通人也要在田间劳动,中暑的几率其实很高。所以,古代中医对于清暑剂也是相当重视的,其中的代表方剂就是“三物香薷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方剂。

关于香薷,传统本草家素有“夏月之香薷,犹冬月之麻*”,非常形象地概述了香薷的功用——它是一味发汗解表之品。

但是,中暑之后为什么要发汗解表呢?这就是三物香薷饮的奥妙所在。

我们先看一下它的汤头歌诀:

三物香薷豆朴先,若云热盛加*连。或加苓草名五物,利湿祛暑木瓜宣。

再加参芪与陈术,兼治内伤十味全。二香合入香苏饮,仍有藿薷香葛传。

这首方歌不但介绍了三物香薷饮的组成和功用,甚至还介绍了好几个常见的化裁方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步解读一下:

君药香薷:香薷作君药,它既可以外散风寒,又能芳化湿邪,通过化湿和中去外散风寒,其“夏月之麻*”之说,显然和风寒表实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汗。

臣药厚朴:厚朴作为臣药,在这个方里它有两个意义:首先,它是个行气药,气行则湿化;其次,它苦燥和芳化兼有,可以畅通中焦气机,恢复气机的升降。

佐药白扁豆:功用就是能淡渗渗湿、清暑和脾。

这个配伍,最终也就决定了三物香薷饮的基本功用,同时还兼顾苦燥淡渗。

如果热邪炽盛,可以再加*连,那就成了*连香薷饮,出自《医学活人书》,主要针对中暑热盛,口渴心烦而设。

香薷饮基础上再加茯苓、甘草、木瓜,就是《证资准绳》里的六味香薷饮,更适合湿盛。

在六味香薷饮上再加人参、*芪、陈皮、白术,就是十味香薷饮。

三物香薷饮合藿香正气散,叫作藿薷汤,更适合伏暑吐泻;

三物香薷饮加葛根,叫作香葛汤,适合夏季暑月的伤风感冒。

三物香薷饮出自宋代官方药典《和剂局方》,在局方里,它是针对“阴暑”一证而设。可是暑为阳邪,为什么又有阴暑之说呢?

所谓“阴暑”,其实就是在暑天感受阴邪,比如夏天乘凉饮冷,就有可能感受寒邪,当然也可以叫作寒湿。所以说,寒湿本身是风寒夹湿,或者说风寒束表且夹湿,其反应还是以表实证为主,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

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有身体沉重、尤其以头身沉重疼痛、痠楚疼痛等不适,这些都是夹湿的表现特点,而脉浮提示有表证,这些都是三物香薷饮的主症。

笔者小时候,这类阴暑的问题其实很常见,尤其某年夏天格外酷热时,阴暑的发生反而会更多。比如白天感受暑热,晚上乘凉再感受寒湿,于是便成了所谓的“寒包火”,这就是局方所说的阴暑之证。

而三物香薷饮既然是针对阴暑,也就意味着暑热之邪不是很明显,却以乘凉饮冷感受寒湿为主,但暑热却又是夏季暑月的气候特点。因此,这个阴暑之证,其实也可以认为是结合了内经“运气学说”的一个体现。

风寒之邪夹湿,湿邪的特点是容易内外相引,简而言之,就是外有寒湿在表,继而引动内湿,导致脾胃湿困出现运化障碍。

实际上,不论冬夏,凡是脾胃运化不好的人,或者素有水湿内蓄的人,只要感冒,最常见的就是寒湿类型。只是根据四时季节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变化而已。

因此,阴暑一证的主要证候,可以看作是外感引动内湿,是一种表里同病,导致在里的脾胃湿滞,引起升降失常而出现的一系列表现。

具体而言,水湿阻滞导致升降失常,出现呕吐泄泻。气机阻滞则不通则痛,就会出现腹痛泄泻。湿滞气机,就有可能胸脘痞闷,舌苔白腻。

小结一下,三物香薷饮的病机有两个特点:一是夏天外感寒湿;二是表湿引动内湿,造成气机阻滞,表里同病。

因此在治法上,既要祛暑解表,又要化湿和中,发表邪、散表寒以祛湿,并兼顾和中以恢复脾胃的气机升降。

全方体现了芳化、苦燥、淡渗的三者结合,其中又以芳香化湿为主。

在运用上,抓住一个辨证要点是风寒夹湿,而且是表里同病,证见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胸闷,苔腻,脉浮。

需要注意的是,表虚证是不适合三物香薷饮的,中暑发热汗出,心烦口渴之是伤暑,以发热为主,因为寒热有别,也不适合三物香薷饮。

1
查看完整版本: 方剂学习认识一下清暑剂里的三物香薷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