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学生期末福利中医内科学重点快速复 [复制链接]

1#

中医内科学重点+快速复习策略(上)

一、感冒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病机:卫表不和

治则:解表达邪

忌用补敛之品

1.风寒束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银翘散

3.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玉屏风散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脏腑失调,内邪上干于肺。

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桑菊饮

3.风燥伤肺——桑杏汤

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内伤咳嗽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

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宿痰伏肺(夙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病机:痰壅气道,肺管狭窄,肺失宣降

发作期

1.冷哮——射干麻*汤合小青龙汤

2.热哮——定喘汤

3.寒包热哮——小青龙加石膏汤

4.风痰哮——三子养亲汤

缓解期

1.肺睥气虚——六君子汤

3.肺肾两虚——金匮肾气丸

四、喘证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实喘祛邪利气,虚喘培补摄纳

实喘

1.风寒袭肺——麻*汤合华盖散

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五磨饮子

虚喘

1.肺气虚——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喘脱——参附汤

五、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初期——银翘散

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六、肺痨

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阴虚为主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千金要方明确在肺,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

1.肺阴亏损——月华丸

2.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内经首载病名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久病肺虚,复感外邪,痰浊、水饮、淤血

1.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汤

4.痰浊蕴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

5.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八、饮证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出饮清稀而痰浊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痰饮:胃肠

1.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甘遂半夏汤

悬饮:胁下

1.肺络不畅——香附旋覆花汤

2.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

3.邪伏少阳——柴枳半夏汤

4.饮停胸胁——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溢饮:四肢——小青龙汤

支饮:胸肺

1.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土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汤

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鼻衄

1.邪热犯肺——桑菊饮

2.胃热炽盛——玉女煎

3.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归脾汤

齿衄

1.胃火炽盛——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咳血

1.燥热伤肺——桑杏汤

2.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百合固金丸

吐血

1.胃热壅盛——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归脾汤

便血

1.肠道湿热——地榆散合槐角丸

2.脾胃虚寒——*土汤

尿血

1.肾气不固——无比山药丸

2.下焦热盛——小蓟饮子

3.肾虚火旺——知柏地*丸

4.脾不统血——归脾汤

紫斑

1.血热妄行——犀角地*汤合十灰散

2.阴虚火旺——茜根散

3.气不摄血——归脾汤

十、心悸

《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

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

《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1.心虚胆怯——安神定志丸

2.气血不足——归脾汤

3.心阳不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4.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

5.水饮凌心——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6.心血瘀阻——桃仁红花煎

7.痰火扰心——*连温胆汤

十一、胸痹

首见《金匮》,特点“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明清《玉机微义》鉴别心痛与胃脘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胸阳不振,阴寒、痰浊、气滞、血瘀,本虚标实

1.痰浊闭阻——瓜萎薤白半夏汤

2.血瘀气滞——血府逐瘀汤

3.心肾阴虚——左归丸合生脉散

4.阴寒凝滞——瓜蒌薤白白酒汤

5.气阴两虚——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阳虚哀——参附汤合右归丸

十二、不寐

病名首见于《难经》;《金匮》酸枣仁汤

治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调

实证

1.肝郁化火——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连温胆汤

3.心火亢盛——朱砂安神丸

4.胃气不和——保和丸

虚证

1.心脾两虚——归脾汤

2.阴虚火旺——*莲阿胶汤

3.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

4.心肾不交——交泰丸

十三、厥证

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神明被蔽

《内经》:突然昏倒,不知认人事;肢体和手足逆冷

《金匮》《伤寒》论厥,主要以手足逆冷为主

明代《医学入门》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气厥

1.实证——五磨饮子

2.虚证——四味回阳饮

血厥

1.实证——羚羊钩藤汤合通瘀煎

2.虚证——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营汤

3.痰厥——导痰汤

4.食厥——食后未久用盐汤探吐去食积,再神术散合保和丸

十四、自汗、盗汗

《金匮》首载盗汗之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鉴别自汗、盗汗

阴阳失调,腠理不固

1.肺卫不固——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桂枝汤

3.邪热郁蒸——龙胆泻肝汤、四妙丸

4.阴虚火旺——当归六*汤

5.心血不足——归脾汤

十五、郁证

《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病名

丹溪气血火食湿痰六郁,气郁为主,六郁汤、越鞠丸

实证

1.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丹栀逍遥散

3.气滞痰郁——半厦厚朴汤

虚证

1.心脾两虚——归脾汤

2.心神失养——甘麦大枣汤

3.肝阴亏虚——二仙汤

十六、癫狂

《内经》病名;提出节食和服生铁落的治法

张仲景:心虚而血气少,邪乘于阴则为癫,邪乘于阳则为狂

《难经》区分癫狂;丹溪“痰”;王清任创制癫狂梦醒汤

癫证

1.痰气郁结——顺气导痰汤、柴胡疏肝散

2.心脾两虚——养心汤

狂证

3.痰火上扰——生铁落饮

4.火盛伤阴——二阴煎

5.气滞血瘀——癫狂梦醒汤

十七、痫证

《内经》“胎病”

《证治汇补》提出阳痫、阴痫分证方法,并明确治则

发作期以开窍醒神为主;恢复休止期以祛邪补虚为主

1.风痰闭阻——定痫丸

2.痰火扰神——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阴虚——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八、胃痛

《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医学正传》:前人所谓心痛多为胃脘痛;《医学正传》:“通则不痛”;张景岳区分真心痛,强调气滞,主张理气,肝脾

胃失和降,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1.饮食停滞——保和丸

2.寒邪客胃——良附丸;兼见表证用香苏散

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

4.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

5.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

6.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

膈始见于《内经》;噎始见于《诸病源侯论》唐宋以后噎膈并称。本虚标实,治以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1.痰气交阻——启膈散

2.津亏热结——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阻——通幽汤

4.气虚阳微——温脾用补气运脾汤,温肾用右归丸

二十、呕吐

病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

病名首见《内经》;《金匮》指出不能见吐止吐。

实证

1.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保和丸

3.痰饮内阻——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虚证

1.胃阴不足——麦门冬汤

2.脾胃虚寒——理中丸

二十一、呃逆

病机: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

《内经》称呃逆为哕,认为是中上二焦病变

《景岳全书》确定呃逆病名;《证治汇补》提出治疗法则

治则:理气和胃,降气平呃

实证

1.胃火上逆——竹叶石膏汤

2.胃中寒冷——丁香散

3.气机郁滞——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胃汤

二十二、泄泻

脾虚湿盛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梳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1.寒湿困脾——藿香正气散、胃苓汤

2.湿热内盛——葛根*芩*连汤

3.肝气乘脾——痛泻要方

4.食滞胃肠——保和丸合枳实导滞丸

5.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

6.肾阳虚衰——四神丸

二十三、痢疾

气血邪毒凝滞于肠腑脂膜,传导失司,湿滞疫毒

《内经》“肠癖”,《难经》“大瘕泻”,《济生方》痢疾

《景岳全书》“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辩寒热…”

刘河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1.湿热痢——芍药汤

2.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桃花汤、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连理汤

二十四、腹痛

李东垣:“通则不痛”,“痛随利减”

《内经》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

《金匮》拟定了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等方剂

1.寒邪内阻——良附丸合附子理中丸

2.实热壅滞——大承气汤

3.虚寒腹痛——小建中汤

4.饮食积滞——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

5.气机郁滞——柴胡疏肝散

6.瘀血阻滞——少腹逐瘀汤

二十五、便秘

《内经》认为大小便与肾关系密切;

《伤寒》称为“阳结”“阴结”“脾约”

《圣济总录》将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

1.热秘——麻子仁丸

2.气秘——六磨汤

3.气虚——*芪汤

4.血虚——润肠丸

5.阳虚——济川煎

来源:开合枢。图片源于摄图网,已授权。

人体解剖学划重点(内附高清解剖图)点击“阅读原文”聊聊我不要积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