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在身体怎么行走 [复制链接]

1#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www.xuexily.com/m/

中药的药性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毒性;还有润燥、走守、猛缓、动静、刚柔等。

①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②古人用药,并不专取其寒热温凉补泻之性也。

同一热药,而附子之热,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

同一寒药,而石膏之寒,与黄连之寒,迥乎不同;

一或误用,祸害立至。遂古人用药之法,并不专取其寒热温凉补泻之性也。

③医人格物推测之义理

形——阴、阳、木、火、土、金、水;

性——寒、热、温、凉、清、浊、平;

能——升、降、浮、沉、定、走、破;

力——宣、通、补、泻、渗、敛、散。

以上四者为“医人格物推测之义理”,主要为中药的性能,其观察对象是用药的人体。

④天之所赋,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

青空法木,色青而主肝;

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

云母法金,色白而主肺;

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肾;

黄石脂法土,色黄而主脾。

腊雪凝至阴之气,可以治温;

忍冬凛不凋之燥,可以益寿。

触类长之,莫不有自然之理。

⑤四气五味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五味各走其所谷: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肾、甘走肉,是谓五走。

⑥中药在身体怎么行走?

大黄“荡涤肠胃”、干姜“温中止血”、大枣“安心养脾”,地肤子“主膀胱热,利小便”。

“芥归鼻”、“韭归心”、“葱白归目”,

绿豆行十二经脉,瞿麦“通心经”。

中药在身体怎么行走?比如:大黄,在人体内走得非常快,从来不停留,像关公过五关斩六将那样,那就叫做“走而不守”,这味药下肚,会迅速从上往下通,过关斩将而出。

有的药则是“守而不走”,喝下去以后,走的特别慢,甚至会在某个地方“守一阵子”,比如甘草。其实很多甘甜的药都喜欢“守”,而很多苦药走的相对快一些。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黄连走的就慢,黄连、甘草都是“守而不走”的,尤其是小剂量的甘草,它走的尤其慢。

了解这些药的特性有什么用呢?

它能帮助你灵活组方,比如大黄和芒硝都是“急性子”,互相催促着赶紧走,喝下去,马上就大便。

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厚朴,只是这两个下行的药,它们就走得更快了。

这就是大承气汤。

有时候我们并不想它们走地那么快,拉肚子拉的太厉害了,人会受不了,这时候可

以配点甘草,它们就走的慢了,就会在路上把“荡涤污浊的工作”做得更细。

这就是调胃承气汤。

⑦各种泻火

黄连泻心火,栀子、黄芩泻肺火,白芍泻脾火,柴胡、黄连泻肝胆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柴胡、黄芩泻三焦火,黄柏泻膀胱火。

⑧药性归经

桂枝能治六经病证之太阳病则归膀胱经,

柴胡能治六经病证之少阳病则归胆经,

葛根能治六经病证之阳明病则归胃经。

柴胡治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

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太阳之病,

葛根治肢体大热,能愈阳明之病,

善于其止寒热,已畏寒,除大热,此乃柴胡、桂枝、葛根专长之事,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

⑨五色五气归经

色白入肺、色赤入心、色黄入脾、色青入肝、色黑入肾。

躁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

质之轻者,上入心肺,质之重者,下入肝肾。

如质地重坠之牡蛎、磁石能沉坠入肝肾,而标肝肾经;质地轻清之灯草、竹茹能上浮入肺经,胡桃形似脑而补脑等。

⑩同类药物,归经不同

同属辛温的药物:

麻黄归肺经,能发散风寒;

木香归脾胃经,能行气止痛;

青皮归肝经,能疏肝破气;

麝香归心经,能开窍醒神。

同是风寒头痛,但因其疼痛的部位不同,

所选药物也有所不同。

太阳头痛宜用藁本、羌活;

阳明头痛宜用白芷、葛根;

少阴头痛宜用细辛;

厥阴头痛宜用吴茱萸。

11.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

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

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

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柏之类,以顺化成之气;

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

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

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升、柴、参、芪,气之直升者也;

硝、黄、枳、朴,气之直降者也;

五味、山萸、金樱、覆盆,气之内敛者也;

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气之外散者也。

枇杷叶能止呕吐,杏仁能平咳喘,其性降;

柴胡、葛根升阳举陷,能治泄泻、脱肛,其性升;

薄荷、升麻,能解表、透疹,其性浮;

山茱萸、五倍子,能敛汗止血,其性沉。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

以辛补之,细辛;

以酸泻之,白芍药。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

以咸补之,泽泻;

以甘泻之,黄芪、甘草、人参。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以甘补之,人参;

以苦泻之,黄连。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

以酸补之,五味子;

以辛泻之,桑白皮。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

以苦补之,黄柏;

以咸泻之,泽泻。

12.枝走四肢,梗通上下,根分三部。

“枝走四肢,梗通上下”,植物的枝丫会走人体的四肢,我们可以说它们“同气相求”,比如桂枝、桑枝、紫苏、旁枝都是走四肢的。

像胳膊痛,手指发麻,饮茎药可用桑枝,如果因为受寒较深,也可以加桂枝;

如果只是因为临时受了一点寒,用紫苏旁枝和桑枝就可以了。

梗就是植物的中心的梗子,也叫主茎,养料要通过茎,从根部往上输送,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能量,输送到根部去,储藏也要通过茎,所以说茎是能升能降的。

我们经常说的紫苏梗,藿香梗,在人体内能通气、调气,能升、能降,调气就在这升降之中完成。

根分三部,根部入药要复杂一点,

①靠上部的根,主要往上面的植株输送养料,它偏往上走;

②靠下部的根须是要往下扎的,它的性质偏往下走,治下焦的病;

③中间的根,是守中的,治中焦的病。

比如当归按上中下的部位,可分为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三部分,当归头上行而活血,当归身守中而养血,当归尾下行而破血。

#寻找百度AI写手计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