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30年10月19日,66岁的林则徐,指着老天大喊了三声:星斗南,随后便一命呜呼。道光帝是2月份辞世的,此时已经是咸丰帝当朝。
咸丰皇帝感念林则徐英伟的一生,赐他谥号:文忠。并且为他颁发了《御祭文》和《御赐碑文》。同时清末士大夫集团,也为林则徐撰写了多副挽联:
痛惜林文忠,将星陨闽漳。天若遗此老,鼠贼安足当!千古英雄皆堕泪,四方妇孺尽知名。
那么林则徐到底是怎么去世的呢?按照官方说法,他是久病缠身,虽说病的种类有区别,可是官方基本都持一致意见,林则徐是病死的。
但是在民间,还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比较典型的,那就是被人毒死之说。这件事要从星斗南这三个字说起。
一、星斗南指的是新豆栏?
林则徐临终前大喊三声星斗南,引发了后世若干的猜测。因为大家不知道林则徐的意思是什么。很多人快去世的时候,因为病入膏肓所以是无法说话的,可是林则徐显然还是有点力气,可见是突发疾病而不是拖了很长时间。
星斗南在后世的解释中,是新豆栏的谐音,这个新豆栏是广州的一个地名,主要是外国人当时的聚集地。
也就是说林则徐认为自己是被外国这帮商人给谋害了,极有可能是窜通了当时清朝在广州的商人一起干的这件事。张之洞对这种说法,是表示赞同的。
他的侄子张祖继在诗集当中,曾经将这件事记录了下来,甚至注明了张之洞曾经到过新豆栏这个地方,这才明白了林则徐的意思:
为谢金人罢李纲,英姿想见重洋,伤心新豆阑犹在,竟死奸民一寸香。
因为张之洞是名人,所以张之洞的说法,很快就在世上传开了。但是这件事有没有考证,我们并不清楚,似乎是没有。
所以说这种说法,基本上是张之洞的一家之言。因为广州商人和洋人,跟林则徐之间的确有过过节,有这种怀疑,也很正常。
二、广州十三行,和林则徐的死有关吗?
当时的广州十三行,号称是天子南库,主要作用就是在广州和外国人贸易。这是官方设立的垄断性质的一个组织,也就是说只有他们才能跟洋人贸易。
因此他们攫取了大量真金白银,那么广州十三行的商人们,和林则徐的死,怎么就扯得上关系了呢?你别说,持有这种说法的人,不在少数。
在张幼珊的《果庵随笔》中,就曾经提起了这件事。当时林则徐在清朝实行禁烟事务,结果严重伤害到了广州十三行和洋人的利益。
所以这帮人买通了林则徐的厨子,在饭菜里下了巴豆。结果林则徐吃了这顿饭以后,长泄不止,最终去世。
林则徐是福建人,用福建话来说星斗南的意思,其实就是巴豆泄。林则徐临死前意识到自己被人下了,可怜已经无力回天了。
禁烟事起,广州之十三行食夷利者,恨林则徐刺骨。---《果庵随笔》
后公再起督师粤西,彼辈惧其重来,将大不利,则又予以重金贿厨人某,谋施毒。公次潮阳,厨人进糜,而以巴豆汤投之。巴豆能泄泻,因病泄不已,委顿而卒。或劝其公子穷究其事。清例,凡毒死者,须开棺验视。家人忍而不请。其时疆吏虽微有所闻,亦不欲多事。---《果庵随笔》
在《东莞县志》当中,也曾经提到过这件事,而且还具体到了个人。这本书里认为毒害林则徐的就是广东十三行的总商伍绍荣。
这些商人当年一点良心都没有,配合洋人将大量鸦片运入国内,自己赚取大量差价。结果林则徐来了,开始禁烟,那就等于是断了这帮人的财路。
伍绍荣作为总商,赚了大量钞票,因此林则徐直接将他锁拿到了越华书院审问。这件事过后,林则徐被弄到伊犁去了,他们才松了口气。
等到林则徐再回来的时候,伍绍荣这帮人可就害怕了,于是他们买通了林则徐的厨师,在饭菜里下毒,林则徐最终腹泻不止,死在了路上。
三、官方记载,林则徐患病而死。
虽然有了这么多证据和推测,但是我们还是不能断言,林则徐就是被毒杀的。为什么?因为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毕竟是这么大的一个人物,如果没有确凿证据,正史上是不可能轻易给他的结局下定论的。
在《清史稿》中,林则徐就是到了潮州以后病死的:行次潮州,病卒。在施鸿保的《闽杂记》里也曾经提到过,林则徐当时其实早就生病了,而且已经体力透支了。正处于上吐下泻的状态,没多久就病死了。
那么官方为什么没有采纳林则徐被害死的说法呢?其实这里面还是有点名堂的。当时琦善和林则徐是死对头,琦善是满洲人,官职也和林则徐相当,所以处处压着林则徐。
而且琦善控制着广州十三行,正是他和伍秉鉴合伙,卖了大量鸦片到清朝,这才让伍秉鉴发了大财,成为了巨富,也成了广州十三行的老大。
结果这哥们还被评为慈善家,优秀商人的头衔,世道真的是很奇怪。琦善就多次写信给伍秉鉴,让他小心着点林则徐。
当然了伍秉鉴在年就去世了,所以跟林则徐的死没什么关系。不过伍绍荣是否跟伍秉鉴有关,这就说不清楚了,再说了琦善那个时候还活着呢!
总结:林则徐是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
说起林则徐大家必须要竖起大拇指,为什么?因为这个人实在是了不起,在封建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之下,林则徐不光四书五经读得贼溜,而且还知道推陈出新,知道变通。
他明白那个时候的清朝,必须要打开国门才有出路,而此前没有任何敢说这样的话,可见林则徐的眼界和气魄。
他的死的确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只能用他的一首诗表达对他的敬意了: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参考资料:《清史稿》、《果庵随笔》、《东莞县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