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01诊断
1、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等病史。
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
2、薄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寒湿泻常见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囗不渴,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淡红等症状;湿热泻常见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势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夹少许黏液,腹痛阵作,发热,烦躁哭闹,口渴喜饮,食欲不振,或伴呕恶,小便短*,舌质红,苔*腻,脉滑数或指纹紫等症状;伤食泻常见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部胀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脉滑实或指纹滞等症状;脾虚泻常见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常食后即泻,时轻时重,面色萎*,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或指纹淡等症状;脾肾阳虚泻常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白无华,精神萎靡,寐时露睛,小便色清,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指纹色淡等症状。
3、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病原学检查,可见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02辨证施治
1、治疗原则健脾利湿止泻。寒湿泻,温中散寒,健脾化湿;湿热泻,清热利湿,调气止泻;伤食泻,消食导滞,健脾助运;脾虚泻,温阳益气,健脾止泻;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2、辨证施治
1)寒湿证补脾经次,补大肠、推三关、揉外劳宫各次,逆时针摩腹5分钟,揉脐及天枢次,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每穴各次,揉龟尾、推上七节骨各
次,捏脊5~7遍。
2)湿热证清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清天河水、退六腑、揉脐及天枢、推下七节骨各次,揉龟尾次,顺时针摩腹5分钟。
3)伤食证揉板门、补脾经各次,清胃经、清大肠、运内八卦、揉脐及天枢、揉中脘、揉龟尾、推下七节骨各次,顺时针摩腹5分钟。
4)脾虚证补脾经次,补大肠、推三关各次,逆时针摩腹5分钟,揉脐次,揉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等穴各次,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各次,捏脊5~7遍。
5)脾肾阳虚证经、补肾经各次,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宫、揉百会各次,逆时针摩腹5分钟,揉脾俞、肾俞、大肠俞等穴各次,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各次,擦命门、八髎,以透热为度。
03注意事项
1、推拿适用于无明显脱水和酸中毒的腹泻患儿。
2、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3、乳贵有时,食贵有节,节制乳食,忌时饥时饱、过凉过热。
4、泄泻期间,应食易消化和清淡之品,不食油腻之物;病后应加强营养。
5、如在患病期间出现脱水或者中毒等症状时,宜抓紧时间配合中西药物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