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白癜风医学高峰论坛 http://pf.39.net/bdfyy/zqbdf/170425/5330606.html脾位于人体的中焦,在横膈之下的腹腔内,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即是指脾具有消化吸收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过程,肝,胆,胃,肠均参与人体的消化过程,但是中医学认为脾在消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脾只有在脾气强壮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能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人体的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体需要营养物质,所以脾也是非常劳累的。脾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脾阳的失调,和脾阴的失调。一,脾阳,脾气的失调1,脾气的虚损:即中气不足。其形成多由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或因禀赋素虚,或因久病耗伤,或劳倦过度所致。其病理表现是,脾气虚则运化无权,可见纳呆,食入不化,口淡无味,脾气虚则升清功能减弱,影响及胃的降浊,以致升清降浊失司,则上可见头目眩晕,中可见脘腹胀闷,下可见便溏泄泻等症。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足,气血生化无源,则导致全身的气血不足;脾气虚损,则失去统摄血的能力,血不循经而外一而见出血,脾气虚衰,升举无力,甚则下陷,则形成中气下陷,而致脱肛,久泻,或失禁,以及内脏下垂等。2,脾阳虚损:也就是脾阳虚,则温煦健运失职,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虚寒病理表现。脾阳虚,则运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生饮,或水泛肌腠而生水肿。3,水湿中阻:是由于脾阳不足,运化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或水液代谢障碍,因而水湿停聚于内,脾虚湿滞,则形成痰饮,或为水肿。由于脾阳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则又容易感受外湿,或贪食生冷瓜果,或嗜好酒肉肥甘,水湿内聚,内外合邪,交阻中焦,从而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若素体阳虚阴盛,则湿从寒化,更伤脾阳,脾阳不振,形成湿盛阳微寒湿之证。若素体阳盛,则湿从热化,湿困阳郁,久而酿成湿热之证。若中焦湿热蕴阻,熏蒸肝胆,障碍肝胆的疏泄,胆热液泄,则常导致胆汁不循常道,泛溢熏染肌肤,发生面目俱黄之黄疸病证。故《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二,脾阴的失调脾阴的失调,是脾脏阴液亏虚不足的病理状态。多由于热病津液耗伤未复,或久泻,或失血等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濡养,皆有赖于脾气的散精而输布。若脾气阴虚,精气不足,故见倦怠乏力,脾为胃行其津液,脾阴津亏乏,津液不能上承咽喉,故口干。脾阴虚,则运化迟钝,胃失脾助,和降失职,其气上逆,则纳呆食少,或干呕呃逆。脾阴虚,阴不制阳,则可见虚热狂象,如口干舌燥,舌红少苔等症。总之,脾病的常见症状有:腹满作胀,脘腹痛,食少便溏,黄疸,身重乏力,肢冷,或见脱肛,阴挺(子宫脱垂),以及内脏下垂,便血,崩漏,紫癜等症。《黄帝内经》说:“脾病者……的人,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意思就是说脾性温厚冲和而欲缓,脾病就是失其冲和之气,甘味可以缓中,所以急用甘味的药物以缓脾,若需要泻的,可用苦味燥湿的药来泻脾,若需要补,则用甘味药来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