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温病条辨中的一方,是表里双解,肺感寒 [复制链接]

1#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对疾病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机,诊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临床各科辨证的基础,为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适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中医学的辨证方法虽然多种多样,各有特点,但最后大都落实在脏腑的病变上,也即证候的定位是辨证内容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例如,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但八纲辨证只是分析、归纳各种证候的类别、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关系的纲领。如果要进一步分析疾病的具体病理变化,就必须落实到脏腑上来,用脏腑辨证的方法才能解决。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等。脏腑的发病规律,主要由于功能、气质的失常影响到本脏、本经所循的部位以及本脏所主的器官发生的症状。这些症状可说是辨证的主要着眼点。在肺病辨证中,肺司肃降,开窍于鼻,因此肺脏病变的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其主要症状为咳、喘,以及痰涕、声音、胸背、喉鼻的改变。肺主皮毛、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因此当肺脏有病时,往往皮毛、大便、小便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因为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特点。肺病辨证总不离虚和实,其中虚证包括肺气虚和肺阴虚,实证包括寒和热,若细分,寒又包括风寒犯肺,痰湿阻肺,燥邪犯肺;热又包括风热犯肺,热邪壅肺等证。今天主要说一下风寒犯肺和燥邪犯肺的代表方剂——杏苏散。杏苏散证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痰湿内阻所致,凉燥伤及皮毛,故恶寒无汗、头微痛。所说的头微痛,也就是说没有伤寒的头痛严重,只有轻微的头痛,凉燥伤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则咳嗽痰稀;凉燥束肺,肺系不利而致鼻塞咽干;苔白脉弦为凉燥兼痰湿的佐证。本方具有轻宣凉燥,理肺化痰的功效。主治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此方剂出自《温病条辨》,其方剂组成为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各9g,桔梗、枳壳、橘皮各6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本方乃苦温甘辛之法,发表宣化,表里同治之方,外可轻宣发表而解凉燥,内可理肺化痰而止咳嗽。本方是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旨,治当轻宣凉燥为主,辅以理肺化痰。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二者共为君药。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既协苏叶轻宣达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共为臣药。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润干燥,是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表解痰消,肺气调和而病愈。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对此方剂有详细的解说:“燥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也,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阳明之脉,上行头角,故头亦痛也。咳嗽稀痰者,肺恶寒,古人谓燥为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鼻塞者,鼻为肺窍;嗌塞者,嗌为肺系也。脉弦者,寒兼饮也。无汗者,凉搏皮毛也。按杏苏散,减小青龙汤一等。……若伤凉燥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若受重寒夹饮之咳,则有青龙;若伤春风,与燥已化火无痰之证,则仍从桑菊饮、桑杏汤例。……此苦温甘辛法也。外感燥凉,故以苏叶、前胡辛温之轻者达表;无汗脉紧,故加羌活辛温之重者,微发其汗。甘、桔从上开,枳、杏、前、苓从下降,则嗌塞鼻塞宣通而咳可止。橘、半、茯苓,逐饮而补肺胃之阳”。本方虽为治疗外感凉燥而设,但因凉燥乃秋令“小寒”为患,与外感风寒是同一属性的病邪,故临床也常用本方治疗外感风寒咳嗽。临床应用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临床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失宣降,痰湿内阻者。若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以解表发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以降肺气;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热甚者,加*芩以清解肺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